时间: 2025-05-05 13:1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16:07
平齐行二首 其二
作者:刘禹锡
泰山沈寇六十年,
旅祭不享生愁烟。
今逢圣君欲封禅,
神使阴兵来阻战。
妖氛扫尽河水清,
日观杲杲卿云见。
开元黄帝东封时,
百神受职争奔驰。
千钧猛簴顺流下,
洪波涵淡浮熊罴。
侍臣燕公秉文笔,
玉检告天无愧词。
当今睿孙承圣祖,
岳神望幸河宗舞。
青门大道属车尘,
共待葳蕤翠华举。
泰山已经沉寂了六十年,
旅祭仪式未能成行,心中愁苦如烟。
如今遇到了圣明的君主,想要举行封禅,
但神灵派来阴兵来阻止这场盛会。
妖邪的气息一扫而空,河水变得清澈,
日观高照,云彩也得以显现。
开元时期,黄帝东巡封禅,
百神受命,纷纷赶来。
千钧重物顺流而下,
洪波轻柔,浮动着熊和罴。
侍臣燕公执笔写文,
用玉制的检具告天,毫无愧言。
现今的明君承继圣祖,
岳神期待着河宗的舞蹈。
青门大道上车尘飞扬,
大家共同期待葳蕤的翠华升起。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柳溪,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豪放、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作品常带有哲理性与历史感。
此诗创作于唐朝中期,正值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诗人借助封禅这一古老仪式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现状的忧虑。
《平齐行二首 其二》通过对泰山封禅的历史回顾,表达了诗人在国家动荡时期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诗中开头提到“泰山沈寇六十年”,暗示了历史上封禅仪式的缺失,反映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失落感。接着,诗人描绘了当前圣明君主欲举行封禅的愿望,却又遭到神灵的阻挠,这样的对比使得诗中情感愈发深沉。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通过“妖氛扫尽河水清”描绘出一种清新明亮的意境,象征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同时,诗中对于历史典故的引用,如“开元黄帝东封时”,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历史学识,也让读者感受到封禅的庄重与神圣。诗的最后几句则展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憧憬与信心,期待祥和的景象再现。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希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对传统文化的怀念,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的结合,展现出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诗中提到的泰山象征什么?
“妖氛扫尽河水清”中“妖氛”指的是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共待葳蕤翠华举”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