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2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20:24
刘行简见借诗稿以长句归之
沈与求 〔宋代〕
文章偏忌声名早,富贵政须门第好。
了知二物不相关,风月膏粱兼者少。
刘郎天韵真不凡,飞腾宜在蓬莱岛。
年来穷愁已到骨,只有珠玑落残稿。
纷纷馀子何能追,定向诗坛分六纛。
造物小儿亦薄相,浪付繁华给挥扫。
却令径坐诗人穷,只与清冷消热恼。
向来狗监非同邑,渴尽文园尚傭保。
九原千古忽可作,如君自是不枯槁。
茅斋夜诵谁得闻,咄咄空能诉穹昊。
请君更作升天行,勿使贫胡强知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声名和地位的看法,认为一个人的成就不应过于依赖早期的声名和家庭背景。作者意识到这些与真正的才华无关。诗中提到“刘郎”,指的是才华出众的人,认为他们的飞扬应在理想的境界,如蓬莱岛。然而,诗人自己却因穷愁而困扰,只能把珠玑般的才华埋没在残稿之中。面对纷纷扰扰的后辈,诗人感到无奈,认为这些年轻人不会追寻真正的诗道。作者指出,造物之神对待小儿也不公,常将繁华的表象轻易交给不懂珍惜的人。他觉得自己在诗坛上孤独,生活贫困,内心却渴望更高的精神追求。最后,诗人呼唤朋友继续创作,提醒他不要让世俗的贫乏掩盖了真正的宝贵。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沈与求,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与人生,关注社会与人情,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生活困顿时期,反映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与批判。诗人在个人困境中,探讨才华与社会地位的关系,表达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无奈。
这首诗以“文章偏忌声名早”开篇,直接抨击了当时社会对名声的过度追求,强调真正的才华与地位并不总是成正比。诗人在流露愁苦之余,仍持有一份清醒的自我认识。他通过“刘郎”的典故,表达对杰出人才的向往,同时又感叹自己与其间的距离。诗中“只与清冷消热恼”一语,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焦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对现实的直接批判,也蕴含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希望。诗人在结尾呼唤朋友继续创作,既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文学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声名、地位与真正才华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理想诗人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无奈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对文学与自我价值的执着。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风气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诗词测试:
诗人对于声名的态度是:
A. 赞同
B. 反对
C. 无所谓
刘郎象征的是:
A. 一位农夫
B. 才华出众的人
C. 政治权贵
诗中提到的“蓬莱岛”象征: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界
C. 社会地位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