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2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24:02
放身千仞高,北望太行山。
邑屋如螘蚁,蔽亏尘雾间。
念此屋中人,当复几人闲。
鸡鸣起四散,暮夜相与还。
物物各自我,谁为贤与顽。
贱气即易凌,贵气即难攀。
愧予心未齐,俛首一破颜。
我站在高耸的塔顶,向北望去是太行山。
城市的房屋如同蚂蚁般渺小,笼罩在尘雾之中。
想到这些房屋里的人,究竟有多少人在闲适地享受生活?
鸡鸣声起,四散的人们开始归家,夜幕降临,他们相聚在一起。
万物各有其自我,谁才是聪明人,谁又是愚蠢者呢?
低贱的气息容易被排斥,而高贵的气息则难以攀附。
我心中愧疚未能与之平等,低头一笑,却也显得无奈。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提倡新法,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诗歌方面,王安石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善于描绘山水与人生哲理。
《登景德塔》创作于王安石晚年,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心境愈发沉重。此诗是他在登高远眺后,思考人生与社会现象的感悟,表现了对人性、地位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登景德塔》是一首表现人生哲理的诗作,通过高塔的视角,王安石对生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整首诗以“高”与“低”的对比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的开头,诗人站在高处,俯视下方的城市,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和生活的繁忙。他用“邑屋如螘蚁”形象地描绘了城市的微不足道,反映出人们在尘雾中迷失的状态。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引入了鸡鸣和归家的意象,暗示着生活的规律和人们的归属感。接着,诗人思考了“贤与顽”的问题,质疑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反映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思索。最后的几句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愧疚和无奈,尽管站在高处,但他对自身的反思使他感到自卑与无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表达了王安石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深邃与敏感。
整首诗通过高处的视角,探讨了人生哲理,反映了王安石对世事的深邃思考,展现了对人性、地位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邑屋如螘蚁”中的“邑”指什么?
a) 乡村
b) 城市
c) 山谷
答案:b) 城市
“贱气即易凌”是什么意思?
a) 低贱的气息容易被忽视
b) 低贱的气息容易被排斥
c) 低贱的气息容易被接受
答案:b) 低贱的气息容易被排斥
此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c) 对战争的描写
答案:b)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