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杂曲歌辞。昔昔盐。关山别荡子》

时间: 2025-08-13 12:11:13

诗句

那堪闻荡子,迢递涉关山。

肠为马嘶断,衣从泪滴斑。

愁看塞上路,讵惜镜中颜。

傥见征西雁,应传一字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13 12:11:13

原文展示

《杂曲歌辞·昔昔盐》 作者:赵嘏

那堪闻荡子,迢递涉关山。
肠为马嘶断,衣从泪滴斑。
愁看塞上路,讵惜镜中颜。
傥见征西雁,应传一字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远行的恋人深切的思念和忧愁。听闻荡子的消息,心中不禁感到难忍,远道而来的路途艰难,心中愁苦如马嘶断肠。衣裳上因泪水而留下斑斑点点。愁苦地望着边塞的道路,竟然不惜爱惜自己的容颜。如果能见到征西的大雁,希望它能带回一字消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荡子:指远行的男子,常用于指代游子或征人。
  • 迢递:形容路途遥远。
  • 肠为马嘶断:形容因思念而痛苦,像马在嘶鸣时的断肠之痛。
  • 衣从泪滴斑:衣服上因泪水而留下的斑点。
  • 塞上路:指边塞的道路,通常与战乱和征途相关。
  • 讵惜:岂能舍得。
  • 傥见:如果见到。

典故解析

  • 西雁:古人常用大雁作为信使,寓意传递信息。
  • 关山:象征着距离和阻隔,体现了思念的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唐代诗人,字子华,号龙泉,生于盛唐时期,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及思乡情怀。他的诗歌多以简洁明了而富有情感为特色。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边塞战乱频繁的时期,士兵征战在外,家中亲人思念之情尤为深切。诗中表现了对远行者的思念和对平安消息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杂曲歌辞·昔昔盐》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远行者的深切思念与忧愁。诗的开头“那堪闻荡子”,以“闻”字引入,突显了消息的来临让思念之情更为浓烈。接着“迢递涉关山”,形象地描绘出远行的艰辛,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

接下来的“肠为马嘶断”,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思念的痛苦与马的嘶鸣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张力。这种将情感与自然现象结合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煎熬。而“衣从泪滴斑”则形象地渲染了因思念而流泪的景象,衣服上留下的泪痕更是增添了悲凉之感。

“愁看塞上路,讵惜镜中颜”两句,诗人用“愁”字开头,描绘眼前的塞上道路,令人心生忧虑。此时,诗人甚至不再在意自己的容颜,反映了思念之深已超越了自我形象的关怀,体现了对远行者的强烈牵挂。

最后一句“傥见征西雁,应传一字还”,以大雁作为信使,寄托了对远行者的期盼与希望,表达了对来信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邃。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远方的惆怅,也有对未来的希冀,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情与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那堪闻荡子:听闻那远行的男子,心中难忍伤感。
  2. 迢递涉关山:他在遥远的地方涉过关山,路途艰辛。
  3. 肠为马嘶断:因思念而肠断,痛苦如马嘶鸣。
  4. 衣从泪滴斑:衣服因泪水而留下斑点,表现内心的悲伤。
  5. 愁看塞上路:愁苦地望着边塞的道路,充满忧虑。
  6. 讵惜镜中颜:甚至不再在乎自己的容颜。
  7. 傥见征西雁:如果能见到征西的大雁。
  8. 应传一字还:希望它能传回一字消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肠为马嘶断”,将思念之苦比作马的嘶鸣,生动形象。
  • 拟人:大雁被赋予了传信的能力,表现了对消息的渴望。
  • 对仗:如“愁看塞上路,讵惜镜中颜”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忧愁与期盼三者展开,展现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游子与家人之间深厚的感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传达出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未来团聚的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荡子:象征着远行的游子,承载着思念的情感。
  2. 关山:代表着遥远和艰辛的旅途,象征着阻隔与离别。
  3. 马嘶: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思念之深。
  4. 泪滴斑:象征着悲伤与思念的流露。
  5. 西雁:作为信使,承载着希望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杂曲歌辞·昔昔盐》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赵嘏
  • D) 王维
  1. 诗中“肠为马嘶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平静
  2. 诗中提到的“西雁”象征着什么?

    • A) 战争
    • B) 离别
    • C) 传递消息
    • D) 归来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现对故国的思念。
  • 《春望》:杜甫的作品,同样表达对国家和亲人的忧虑。

诗词对比

  • 赵嘏的《昔昔盐》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思念与归属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中寄托了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唐诗选》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分析,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杂曲歌辞·昔昔盐》的深厚意蕴与艺术魅力。

相关查询

声声慢(梅) 探春令 念奴娇(御制) 声声慢(春) 满庭芳 临江仙(宣和乙巳冬幸亳·州途次) 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 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 送友人归青社 约张处士游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示字旁的字 又字旁的字 例直禁简 包含祑的词语有哪些 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久而久之 密锵锵 伤化虐民 需缓 历阶而上 干维 鼻字旁的字 四点底的字 平直 包含鲫的词语有哪些 仙圃 龍字旁的字 庄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力分势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