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4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49:16
代北几千里,前年又复经。
燕山云自合,胡塞草应青。
铁马喧鼙鼓,蛾眉怨锦屏。
不知羌笛曲,掩泪若为听。
代北的土地延绵几千里,前年我再次途经此地。
燕山的云层自然聚合,胡塞地区的草木应该是青翠的。
铁马的脚步声伴随着战鼓的喧响,蛾眉的愁苦映衬着锦屏。
我听不清羌笛的曲调,泪水掩面而泣,不知该如何倾诉。
本诗中提到的“羌笛曲”与古代边塞音乐密切相关,羌笛在历史上常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诗中展现了边塞的风光与战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赵嘏(约703年-770年),字景深,号雪窗,唐代诗人,曾任侍御史、左拾遗等职。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边塞诗,作品常表达对边疆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本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前期,边境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写代北的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杂曲歌辞·昔昔盐》是赵嘏的一首边塞诗,展现了诗人对北方边疆的深刻体悟。诗的开头“代北几千里”便传达出一种辽阔与孤寂的感觉,代北地区的广袤无垠,不仅是地理的描绘,更是心灵的寂寞。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燕山的云和胡塞的草,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美丽,却又隐含着战乱的阴影。
“铁马喧鼙鼓”一句,战马的嘶鸣与鼓声的轰鸣,构成了紧张的战争氛围。这种声音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动荡。紧接着“蛾眉怨锦屏”,将视线转向了一个美丽的女子,愁苦的情感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映射出战争对人们情感的侵蚀与摧残。最后一句“不知羌笛曲,掩泪若为听”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羌笛的曲调虽美,却因泪水而显得无比忧伤,表现了诗人对战争和离别的深切感慨。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战争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争带来的悲痛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历史和人文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揭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思念。
诗中提到的“代北”指的是哪个地区?
“蛾眉怨锦屏”中的“蛾眉”指的是什么?
诗中对战争的描绘通过哪些意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