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子厚先生哀辞》

时间: 2025-04-29 18:49:51

诗句

先生负材气,弱冠游穷边。

麻衣揖钜公,决策期万全。

谓言叛羌背,会可执而鞭。

意趣小参差,万金莫留连。

中年更折节,六籍事精研。

羲农讫周孔,上下皆贯穿。

造次循绳墨,儒行无少愆。

师道久废阕,模范几无传。

先生力振起,不绝尚聊绵。

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

庶几百世后,复睹三王前。

释老比尤炽,群伦将荡然。

先生论性命,指示令知天。

声光动京师,名卿争芦延。

寘这石渠阁,岂徒修简编。

丞相正自用,立有荣枯权。

先生不可屈,去之归卧坚。

孤嫠聚满室,糊口耕无田。

欣欣茹藜藿,皆不思肥鲜。

近应诏书起,寻取病告旋。

旧庐不能到,丹旐风翩翩。

人生会归尽,但问愚与贤。

借令阳虎寿,讵足骄颜渊。

况於朱紫贵,飘忽如云烟。

岂若有清名,高出太白巅。

门人俱絰带,雪涕会松阡。

厚终信为美,继志仍须专。

读经守旧学,勿为利禄迁。

好礼效古人,勿为时俗牵。

修内勿修外,执中勿执偏。

当令洙泗风,郁郁满秦川。

先生傥有知,无憾归重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49:51

原文展示

子厚先生哀辞
作者: 司马光〔宋代〕

先生负材气,弱冠游穷边。
麻衣揖钜公,决策期万全。
谓言叛羌背,会可执而鞭。
意趣小参差,万金莫留连。
中年更折节,六籍事精研。
羲农讫周孔,上下皆贯穿。
造次循绳墨,儒行无少愆。
师道久废阕,模范几无传。
先生力振起,不绝尚聊绵。
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
庶几百世后,复睹三王前。
释老比尤炽,群伦将荡然。
先生论性命,指示令知天。
声光动京师,名卿争芦延。
寘这石渠阁,岂徒修简编。
丞相正自用,立有荣枯权。
先生不可屈,去之归卧坚。
孤嫠聚满室,糊口耕无田。
欣欣茹藜藿,皆不思肥鲜。
近应诏书起,寻取病告旋。
旧庐不能到,丹旐风翩翩。
人生会归尽,但问愚与贤。
借令阳虎寿,讵足骄颜渊。
况於朱紫贵,飘忽如云烟。
岂若有清名,高出太白巅。
门人俱絰带,雪涕会松阡。
厚终信为美,继志仍须专。
读经守旧学,勿为利禄迁。
好礼效古人,勿为时俗牵。
修内勿修外,执中勿执偏。
当令洙泗风,郁郁满秦川。
先生傥有知,无憾归重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缅怀子厚先生,开头赞美了他的才华与气质,他在年轻时就游历边疆,身着麻衣向大公敬礼,致力于国家事务的周全。他曾言叛羌之事,意图以严厉制止,思路虽不够成熟,却不愿留恋于金钱。在中年时,他更是谦虚好学,精研经典,贯通古今。

诗中提到师道的衰落和模范的缺乏,子厚先生试图振兴教育,强调学习要以礼为先,期望后世能重现三王之治。虽然释老之学渐盛,但他对性命的思考引导人们明白天命。声名远扬的他,虽然身处权力中心,却宁愿归隐。

生活艰难,家中满是孤寡之人,他乐于接受简单的生活,不贪求丰腴。虽然可能会接到征召,但他因病而不愿出山,老屋无法到达,身着红色的旗帜随风飘扬。人生最终会归于尽,但在于智者和愚者的选择。

在充满权贵的世界中,他认为清名才是最重要的。门人们都怀着敬意,流泪缅怀。子厚最终以诚信为美,继承志向仍需专注,提倡守旧学问,不因利禄而改变。倡导礼仪,效仿古人,不受时俗的牵制。强调内修而非外修,保持中庸,愿洙泗的风盛行于秦川。

若先生能知晓此事,便无憾归于重泉。

注释

  • 负材气:指有才能和气质。
  • 弱冠:指20岁,年轻时。
  • 麻衣:指简朴的衣服,象征谦逊。
  • 钜公:大公,尊称。
  • 叛羌:指对叛乱的羌族的镇压。
  • 折节:指谦虚好学。
  • 羲农:指古代的农耕之神。
  • 儒行:儒家的行为规范。
  • 师道:指老师的教导和道德。
  • 清名:清白的名声。
  • 洙泗风:指古代儒家学术的风气。

典故解析

  • 三王:指中国古代的三位圣王,即尧、舜、禹,象征理想的治国典范。
  • 释老:指释迦牟尼和老子,代表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 阳虎:指阳虎,代表长寿的象征。
  • 朱紫贵:指地位高贵的人,象征权力的虚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道德的坚守。

创作背景

《子厚先生哀辞》是司马光为其老师子厚所作的悼诗,表达了对老师的怀念与敬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和道德的重视。

诗歌鉴赏

《子厚先生哀辞》是一首充满敬意与感慨的悼诗,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子厚先生才华的赞美,更深刻反映了司马光对教育、道德和人生的思考。诗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采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来描绘先生的生平与教诲。开头几句即通过描绘先生的年轻时光,展现出其卓越的气质与志向,接着转入对其学识的称赞和对师道衰落的惋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诗中,司马光提到“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显示了他对礼仪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强调教育的核心价值。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对个人的怀念,也有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反思,表达了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和对现实中教育缺失的忧虑。

通过对子厚先生的回忆,诗人传达出一种追求真理和道德的情怀,鼓励后人要坚守信念,重视内心的修养与学识的传承。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的追思,更是对时代的一种呼唤,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先生负材气:赞美老师才华出众。
  2. 弱冠游穷边:年轻时就游历边境,显示其志向。
  3. 麻衣揖钜公:以简单的衣着礼敬大公,体现谦逊。
  4. 决策期万全:为国家考虑周全,充满责任感。

(其余逐句解析依次类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形成对称。
  • 比喻:将人生比作归尽,隐喻时间的流逝。
  • 排比:多次提到“先生”以加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教育的赞美和对时代变迁的忧虑。通过对子厚先生的回忆,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教育道德的呼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麻衣:象征简朴与谦逊。
  2. 石渠阁:象征学问与修养的殿堂。
  3. 清名:象征追求的理想与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子厚先生的年轻时游历在哪些地方?

    • A. 边疆
    • B. 京城
    • C. 海外
  2. 诗中提到的“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意味着什么?

    • A. 学习要广泛
    • B. 学习要注重礼仪
    • C. 学习要追求名利
  3. “人生会归尽,但问愚与贤”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 A. 人生短暂
    • B. 智者与愚者的选择
    • C. 财富与地位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陋室铭》:刘禹锡
  • 《再别康桥》:徐志摩

诗词对比

《陋室铭》与《子厚先生哀辞》都强调了简朴与内涵的重要性,前者通过描绘陋室的环境表达高洁的志向,后者则通过对老师的回忆传达教育与道德的价值。两首诗均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社会风气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诗经》
  • 《资治通鉴》
  • 《宋代文学史》

以上内容为《子厚先生哀辞》的详细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登高望春诗 八咏诗 会圃临春风 游金华山诗 咏箎诗 襄阳蹋铜蹄歌三首 其二 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二 长安有狭斜行 梁雅乐歌六首 其六 諴雅 梁雅乐歌 諴雅 三 临高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流盼 德厚流光 肉字旁的字 忧恼 灾结尾的成语 松明 生意盎然 示字旁的字 西字头的字 缃帖 咬紧牙根 包含椓的词语有哪些 一字旁的字 包含迎的词语有哪些 革字旁的字 玉叶金枝 含元殿 豺狼之吻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