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时间: 2025-08-09 12:16:03

诗句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9 12:16:03

原文展示: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作者: 岑参 〔唐代〕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白话文翻译:

这地方我曾经居住过,如今再来这里,仿佛像是回家一样。可怜那汾河边的柳树,见到我时也显得依依不舍。

注释:

  • 此地:指的是平阳郡汾桥边的地方。
  • 曾居住:过去住在这里,有过深厚的感情。
  • 宛似归:仿佛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地方,表达了一种亲切感。
  • 可怜:虽然是悲伤的意思,但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对柳树的怜惜。
  • 相见也依依:再次见到柳树时,感情深厚,似乎难以割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出生于河西地区,工诗歌,以边塞诗闻名,常表现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士兵的豪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岑参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时所作,表达了对故地的怀念与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诗歌鉴赏:

岑参的《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以简洁的语言,蕴含了深厚的情感。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柳树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柳树作为一种象征,既代表了生机与希望,也暗含了离别与思念。诗中的“曾居住”让人联想到过往的岁月,而“宛似归”则流露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通过传达个人情感,诗人将自然与人情交织,形成了一种和谐美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岑参用“可怜汾上柳”来表达对柳树的喜爱与怜惜,仿佛与柳树有着心灵的契合。他对柳树的依依不舍,象征着对过往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在细腻的情感描绘中,诗人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之情的统一,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地曾居住:强调了过去与此地的深厚联系,暗示对故乡的思念。
  • 今来宛似归:表达了重返故地的亲切感,仿佛回到温暖的家。
  • 可怜汾上柳:柳树的“可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柳树成了思乡情的载体。
  • 相见也依依:表达了再次相见的依恋,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共鸣。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柳树描写为有情感的存在,增强了情感的传达。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树:象征着柔美与思念,常在古诗中用作表达离别的意象。
  • 汾河:水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同时也承载着诗人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岑参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自然意象是?

    • A. 松树
    • B. 柳树
    • C. 桃花
    • D. 菊花
  3.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 A. 冷漠
    • B. 怀念
    • C. 失望
    • D. 忘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岑参与王维的作品,岑参的诗常表现边塞的豪情与壮丽,而王维则更注重营造宁静致远的自然美,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和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岑参诗集》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小雨 子聿至湖上待其归 初夏 闭门 读书未终卷而睡有感 张园海棠 五鼓不得眠起酌一杯复就枕 冬夜 杂感 双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江翻海搅 支床迭屋 立刀旁的字 没世不渝 包含疣的词语有哪些 零时 刀字旁的字 伤殴 大略 禾字旁的字 羊字旁的字 重厚少文 才竭智疲 稀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郁渊 皮字旁的字 仙姿玉质 团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