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5:04
作者: 王昌龄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由于原文不完整,无法提供准确内容)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景,表现出军队的气势和士兵的勇猛,以及敌人匈奴的畏惧。通过描绘城旁的少年骑兵,展示了边关的紧张氛围。
这首诗通过对匈奴的描写,反映了唐代边境的紧张局势。单于是匈奴的统治者,代表着敌人的威胁。而“秋天”常常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凋零。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号岘山,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写战争、边疆风光及士人情怀。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气势磅礴,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唐代盛世时期,边境战争频繁,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描绘战斗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对士兵勇气的赞美。
王昌龄的《城旁□□》以其雄浑的气势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斗的紧张。诗中描绘的年轻士兵,正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表现出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通过“骤马垂长鞭”的描写,诗人将士兵的英俊与勇猛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诗中的匈奴则是一个强大的对手,虽然他们在战斗中显得畏惧,但依然不容小觑。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激昂与紧张,通过对比,诗人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英勇。王昌龄在字词的选择上极具匠心,使用了许多动感的词汇,使得整首诗读来如同一场壮阔的战争场面,令人心潮澎湃。
逐句解析:
降奚能骑射,战马百馀匹。
描绘了战场上的骑兵,强调了他们的骑术和装备。
甲仗明寒川,霜。煞单于,薄暮红旗出。
诗人通过铠甲的光亮与寒冷的河流形成对比,展现出战斗的紧迫感。
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
强调年轻士兵的勇猛和气势,展现出他们的生机与斗志。
脱却,剑沦秋天。匈奴不敢出,漠北闭甲烟。
描述了战斗的结果,匈奴因胆怯而不敢出战,展现了唐军的强大。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边疆士兵英勇无畏的赞美,以及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关注。通过对战争的生动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降奚”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匈奴
C. 鲜卑
D. 陇西
“骤马垂长鞭”中“骤马”是指什么?
A. 快速的马
B. 缓慢的马
C. 弱小的马
D. 拉车的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昌龄和高适的边塞诗都描绘了战争场景,但王昌龄更倾向于展示士兵的勇猛与战斗的紧迫感,而高适则更注重于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战斗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