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4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48:55
踏莎行 于少保石将军
作者: 韩邦奇 〔明代〕
乘胜骄兵,凭凌中夏。
高才谋国于司马。
将军一炮定江山,
至今闾巷传词话。
莫说南宫,见存东驾。
虎符谁向襄藩下。
智哉长史止王车,
难将一手瞒天下。
这首词描绘了在胜利的气氛中骄傲的军队,依仗着强大的实力。历史上,有高才之士如司马懿之于国。将军凭借一声炮响便定下江山,至今仍在民间传颂着他的故事。不要说南宫(南宫适之),见到东驾(东驾指的可能是东周的王朝)。谁能将虎符(象征权力的符节)交给襄藩(指的是权臣)呢?聪明的长史(指历史学家)能够止住王车的前进,难道能用一只手就能瞒得过整个天下?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韩邦奇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以其历史题材的诗作而著称。他的诗风豪放,常常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展现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明代政治动荡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体现了对国家、权力和历史的关注。
这首《踏莎行》采用了豪放的笔调,描绘了历史上著名将领的英勇事迹。词中充满了对胜利和权力的颂扬,同时也隐含着对权谋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历史典故,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钦佩和对政治局势的敏锐观察。
开篇以“乘胜骄兵”引入,既有战斗的激烈,又有骄兵的自信,生动地刻画了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喜悦。接下来提到的“高才谋国于司马”,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称颂,更是对当代人才的呼唤,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思考。
“将军一炮定江山”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将领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与勇气。而“至今闾巷传词话”则表明了英雄事迹在民间的流传,突显了历史的影响力。
最后几句对虎符、长史的提及,展示了权力的复杂性与历史的深邃,令读者在欣赏英雄事迹的同时,也不禁思考权力背后的真相与历史的演变。这首词不仅展示了历史的光辉,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下政治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逐句解析:
乘胜骄兵,凭凌中夏。
描绘了骄傲的军队在胜利后的气势,背景设定在炎热的夏季,暗示着战斗的激烈。
高才谋国于司马。
提到司马懿,强调有才之士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将军一炮定江山,
凸显将军的决策能力和战斗力,一声炮响便可以决定国家的命运。
至今闾巷传词话。
表达英雄事迹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显示出历史的影响力。
莫说南宫,见存东驾。
指出不必谈论南宫之人(可能指权臣),而是要看东周的存续。
虎符谁向襄藩下。
提出权力的象征——虎符,谁来向权臣交出权力?
智哉长史止王车,
称赞长史的智慧,能够制止君主的决策。
难将一手瞒天下。
最后强调,个人的力量难以隐瞒整个国家的真相。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历史人物与权力的主题展开,通过对将军与权谋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与对权力游戏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是人物的描绘,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象征着历史的传承与权力的斗争。
诗词测试:
这首词的作者是?
“将军一炮定江山”中,“一炮”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虎符”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较,韩邦奇的《踏莎行》更加注重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对权力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豪情与人生哲理。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示了对历史与英雄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