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2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5:35
青绫衲衫暖衬甲,
红线勒巾光绕肋。
秃襟小袖雕鹘盘,
大刀长剑龙蛇插。
两军鼓噪屋瓦坠,
红尘白羽纷相戛。
将军恩重此身轻,
笑履锋铓如一掐。
书生只肯坐帷幄,
谈笑毫端弄生杀。
叫呼击鼓催上竿,
猛士应怜小儿黠。
试问黄河夜偷渡,
掠面惊沙寒霎霎。
何如大舰日高眠,
一枕清风过苕霅。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身穿轻便的衣衫,外加甲胄,头上束着红线,神采奕奕地穿行在战场上。将军的服饰上有着雕刻的图案,背上插着大刀和长剑。战斗的鼓声震天,瓦片都要掉落,战场上红尘飞舞,白色的箭羽相互碰撞。将军身上的恩情重如泰山,而他却对此毫不在意,轻松地走在刀锋之上。书生们只愿静坐书斋,闲谈间比拼生死。战场上呼喊声不断,鼓声催促着士兵们上阵,勇士们却怜悯那些顽皮的小儿。试问在黄河边,夜里偷渡的情景,掠过脸庞的沙尘让人感到一阵寒意。与之相比,不如大舰在阳光下安静地沉睡,享受那清风拂面的惬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又有婉约,擅长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作于苏轼担任杭州知府期间,表达了他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以及对士兵与书生不同处境的感慨。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事的关注与思考。
苏轼在《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一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战士的勇敢与书生的安逸。诗的开头便以轻便的衣衫衬托出将军的英勇形象,色彩鲜明的“青绫”和“红线”不仅描绘了将军的外貌,也象征着他即将面临的战争。接着,诗中描绘了两军对阵时的紧张气氛,鼓声震天,尘土飞扬,增强了战争的紧迫感。
随着诗的深入,苏轼转向了对将军和书生的对比。将军肩负重任,而书生则沉醉于安逸的生活中,二者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通过“笑履锋铓如一掐”,诗人强调了将军面对危险的从容不迫,而书生则只愿在书房中谈笑的无奈。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多元,也引发读者对责任与选择的深思。
最后,苏轼用“试问黄河夜偷渡”一语,表现了战争的艰难与无奈,而“何如大舰日高眠”则让人向往那种平静、安宁的生活。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在强调战争残酷的同时,也显露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探讨了战争与和平、责任与选择的主题,通过对将军与书生的对比,表现了对勇敢与安逸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诗中提到的“青绫”指的是什么?
诗中将军与书生的主要对比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