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3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34:05
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
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
游人杂楚蜀,车马晚喧喧。
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
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
只应法正死,使公去遭燔。
千百年来,陵谷已然改变,故宫又怎能长存呢?我徘徊在这里询问老人,只有永安门还在。游人来自楚地和蜀地,车马在傍晚时分喧闹不已。看不到高耸的重楼,谁还知道昔日的辉煌?唉,蜀国的先主刘备在这里兵败丧生,只能说法正已经去世,让刘备遭遇火焚之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种体裁,深具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风格豪放洒脱,情感真挚。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时值北宋政治动荡,社会变迁频繁。苏轼在游览夔州时,看到古老遗址感触良多,产生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昔日辉煌的追忆。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迹与历史,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忧伤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开篇“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以时间为线索,强调历史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接着,苏轼与耆老的对话,显示了他对历史的好奇与向往,然而,只有永安门这一孤独的标志仍然矗立,象征着曾经的辉煌已不可得。
游人来自不同的地方,车马喧闹,体现了当下的繁华与热闹,但这与昔日的“重楼好”形成鲜明对比。“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进一步强调对过往辉煌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失落感。最后,提到蜀先主刘备的失败与亡魂,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历史交织,表达了对英雄末路的惋惜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使其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惋惜与对往日辉煌的追思,体现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和对英雄命运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永安门”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遗址?
诗中提到的“重楼”象征什么?
苏轼在诗中与谁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