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冬夜与蔡校书宿无可上人院》

时间: 2025-04-26 02:06:46

诗句

儒释偶同宿,夜窗寒更清。

忘机于世久,晤语到天明。

月倒高松影,风旋一磬声。

真门犹是幻,不用觉浮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6:46

原文展示

冬夜与蔡校书宿无可上人院
作者:刘得仁

儒释偶同宿,夜窗寒更清。
忘机于世久,晤语到天明。
月倒高松影,风旋一磬声。
真门犹是幻,不用觉浮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冬夜的宁静场景,诗人与同宿的蔡校书(可能是指蔡京)在寒冷的夜晚,窗外清冷而明亮。他们在一起谈论,忘却了世俗的纷扰,直到天明。窗外的月光映照着高大的松树,风中传来悠扬的磬声。诗人感慨,真正的门(指通往真理或觉悟的门)依然是幻影,不必去觉察浮生的虚幻。


注释

  • 儒释:指儒家与佛教,诗人提到两者的共同宿舍。
  • 忘机:指不再计较世俗的事情,心境淡泊。
  • 晤语:相谈,交谈。
  • 月倒:月光倾斜,映照在地面。
  • 高松影:高大的松树的影子。
  • 风旋:风吹动,旋转。
  • 磬声: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风清新,常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与友人蔡校书在一处清幽的环境中,借助自然的静谧与清冷,探讨人生的道理,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营造出一个宁静、深邃的冬夜气氛,通过描绘诗人与蔡校书的对话,展现了两位知识分子的情谊与思想交流。诗的开头便引入了儒释两家的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不同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包容。在寒冷的夜晚,他们的谈话不仅消除了世俗的烦恼,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后面的描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月倒高松影,风旋一磬声”一句,既是描绘夜景,也暗示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磬声在风中回荡,仿佛在提醒人们要珍惜此刻的宁静与安宁。最后一句“真门犹是幻,不用觉浮生”更是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追求,认为真正的智慧与觉悟并不在于外在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认知。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儒释偶同宿:在同一处宿舍中,有儒家和佛家思想的人。
  2. 夜窗寒更清:夜晚寒冷的窗外显得更加清澈明亮。
  3. 忘机于世久:对世俗之事早已忘却,心境清净。
  4. 晤语到天明:直到天亮仍在交谈,意兴盎然。
  5. 月倒高松影:月光倒映在高大的松树上,形成美丽的影子。
  6. 风旋一磬声:微风吹动,传来磬声,增添了夜的幽静。
  7. 真门犹是幻:真正通往智慧的门仍如幻影般虚无。
  8. 不用觉浮生:不需要去觉察这浮华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真门犹是幻"暗示真正的智慧与觉悟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内心的修养。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添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的描写与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窗: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高松:象征高洁与长久的友谊。
  • 月光:象征清静与智慧的启示。
  • 磬声:象征文化与精神的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刘得仁
    C. 杜甫

  2. “月倒高松影”中的“高松”指什么?
    A. 高大的松树
    B. 高山
    C. 高楼

  3. 诗中提到的“风旋一磬声”所描绘的意境是什么?
    A. 热闹喧嚣
    B. 宁静悠扬
    C. 悲伤哀怨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绘夜晚的宁静,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在夜景中表达情感,但更注重家国情怀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资料集》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卜居 送司马入京 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 忆弟二首(时归在南陆浑庄) 舟中 上白帝城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相逢歌赠严二别驾 发刘郎浦(浦在石首县,昭烈纳吴女处) 野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酌古御今 发人深思 呵胶 拿班作势 铁蹄 齐三士 巛字旁的字 齐字旁的字 欠字旁的字 克字旁的字 寸字旁的字 江河不实漏卮 芋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夹具 玩法徇私 石结尾的成语 富贵显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