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43:48
衡门掩绿苔,树下绝尘埃。
偶赴高僧约,旋知长者来。
云山堪眺望,车马必裴回。
问以何为待,惭无酒一杯。
衡门紧闭,绿苔覆盖;树下清净无尘。
偶尔赴约高僧,却得知长者已来。
云山景色宜人,车马必定会回头。
问我为何在此等待,羞愧没有一杯酒相待。
作者介绍:刘得仁,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字德仁,号子美,后世称为“诗人中的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见长,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被邀请与友人相聚时,因未能及时相遇而作。诗中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惭愧,反映出唐代人际交往的礼仪和情感。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简洁明了,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韵。诗人在描写环境时,运用了“衡门掩绿苔”和“树下绝尘埃”这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偶赴高僧约,旋知长者来”两句,表达了诗人因遇见朋友而感到意外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与高僧的交往,增添了一层人文气息。接下来的“云山堪眺望,车马必裴回”,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也暗示了友人或客人的来访,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期待。
最后一句“问以何为待,惭无酒一杯”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因未能准备酒水而感到羞愧,显示了他对待友人真诚的态度和深厚的情谊。这既是对自己处境的自我反思,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待客人的礼仪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衡门”与“绝尘埃”的对比,展现出宁静与喧嚣的对立;“云山”则是一种比喻,象征着自然的广阔与美好。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人的珍视与内心的惭愧。诗人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因未能准备酒水而感到羞愧,反映了诗人对待友人的情感深厚。
诗词测试:
“衡门掩绿苔”中的“衡门”指什么?
A. 房门
B. 车门
C. 庭院
答案:A
诗人感到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A. 没有准备酒水
B. 没有见到高僧
C. 没有邀请长者
答案:A
诗中提到的“高僧”与“长者”分别代表什么?
A. 朋友与亲人
B. 知识与权力
C. 德高望重的人
答案: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