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雨雪曲》

时间: 2025-05-02 14:35:36

诗句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35:36

原文展示: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白话文翻译:

敌人的骑兵在秋天来袭,边关的云气仿佛延绵至万里。
雪像胡人的沙子一样阴暗,冰似汉朝的明月般明亮。
高耸的宫阙仿佛是用银子铸成的,长城像用玉石铸成的城池。
旗帜已经凋零,天子却依旧不知名声。

注释:

  • 虏骑:指敌军的骑兵,常用于指代外族入侵者。
  • 三秋:指秋天的三个月,形容时间的久远。
  • 关云:边关的云气,象征着边境的辽阔与孤寂。
  • 胡沙:指外族的沙尘,暗指敌人来袭时的混乱与不安。
  • 节旄:古代军旗,象征着军队的士气与力量。
  • 天子:指皇帝,这里暗指统治者的无知与无能。

典故解析:

“胡沙”和“汉月”中的“胡”与“汉”分别代表了外族与汉族的对立。诗中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沦陷与边境动荡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照邻,唐代诗人,字景仁,号景山,生于今湖北省。其诗风典雅,擅长描写边塞与战争,常用豪放的语言表现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雨雪曲》写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之时,边境频繁遭受外族侵扰。诗人通过描写雪与冰的意象,表现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雨雪曲》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之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对敌骑入侵的描绘,展现出边关的苍凉与无奈。开篇“虏骑三秋入”,直接揭示了外敌的侵扰,接着便描绘出边关的景象,云气弥漫,似乎暗示了战争带来的压抑感。雪与冰的对比,反映了敌人来袭的阴暗与光明的对立,暗示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敌人手中。高阙与长城的描写,则是对国家象征的强化。最后一句“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更是对统治者无能感到失望和愤懑。整首诗用词精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卢照邻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虏骑三秋入”:描写敌军在秋季入侵,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与侵略的迫切。
  • “关云万里平”:描绘边关的辽阔,仿佛一片平静,实则暗藏危机。
  • “雪似胡沙暗”:用比喻手法,将雪与敌人的沙子相提并论,暗示战争带来的阴暗面。
  • “冰如汉月明”:冰的明亮与月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 “高阙银为阙”:通过华丽的宫阙描绘,展现了国家的象征。
  • “长城玉作城”:将长城比作玉石,暗示其坚固与珍贵。
  • “节旄零落尽”:表明军队的士气已然消失,象征着国家的衰弱。
  • “天子不知名”:表达了对统治者无能的控诉,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无力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似胡沙暗”,通过比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体现了对仗的美感,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关的凄凉与国家的危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统治者的不满,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虏骑:象征外敌的入侵与威胁。
  • 雪与冰:象征战争的冷酷与无情。
  • 高阙与长城:象征国家的尊严与防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虏骑”的意思是: A. 背负重任的骑兵
    B. 外族的骑兵
    C. 友好的骑兵

  2. “节旄零落尽”中的“节旄”指的是: A. 旗帜
    B. 军队
    C. 国王

  3. 诗人通过“雪似胡沙暗”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绝望
    C. 平静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卢照邻与王之涣的边塞诗相比,卢的作品更侧重于描绘战争带来的阴影,而王更倾向于景色的壮丽与壮志豪情。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塞上曲 古兴 第三峰 赠三侍御 春词 空灵山应田叟 渔浦 昭君墓 张公子行(一作古意) 古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坤的成语 欠字旁的字 一字旁的字 包含仙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陌的成语 大天白日 辞微旨远 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结邪 皓锷 无所不谈 食不终味 缶字旁的字 严勒 实济 三男四女 彩纸 飠字旁的字 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水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