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3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38:25
原文展示:
秋高群山空,众籁吐天窍。霜飚击林野,岩壑起哀嘂。萧萧寒月下,合若万鬼啸。疑是太古魂,左口右幽左口右幽此中吊。山人住中巘,侧耳得清峭。谱之入文字,满卷冷雪照。其声太凄楚,劲涩皆古调。俗尚正淫靡,惑者自夸耀。山人持之归,无乃取众谯。会有知此音,相逢当一笑。
白话文翻译:
秋天高远,群山显得空旷,自然界的声音从天际的孔窍中吐出。寒风如霜,猛烈地击打着林野,山谷和岩石间回荡着悲凉的呼啸。在寒冷的月光下,这声音仿佛是无数鬼魂的嚎叫。有人怀疑这是远古灵魂在此中哀悼。山中的隐士居住在山峰之间,侧耳倾听这清冷峭拔的声音。他将这些声音谱写成文字,整卷书页如同被冷雪照亮。这些声音太过凄凉,节奏生硬,都是古老的调调。而世俗的潮流正趋向于浮华和靡靡之音,那些被迷惑的人自夸自耀。山人带着这些声音归来,难道是为了取悦众人吗?总有一天,会有懂得这些声音的人,相遇时只需一笑。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脱俗,书画亦有很高的成就。此诗反映了文同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和对世俗的批判。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文同隐居山中时,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俗浮华的不满和对清高自守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高气爽、群山空旷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和山中隐士的生活。诗中,“众籁吐天窍”和“霜飚击林野”等句,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语言,传达了自然界的壮美和悲凉。山中隐士的形象,以及他对自然声音的倾听和记录,体现了诗人对清高自守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浮华的批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文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绘和对山中隐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清高自守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浮华的批判。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众籁吐天窍”中的“众籁”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界的声音 B. 天际的孔窍 C. 寒风如霜 D. 山谷和岩石 答案:A
诗中“山人住中巘”中的“中巘”指的是什么? A. 山峰之间 B. 山谷 C. 山脚 D. 山顶 答案:A
诗中“满卷冷雪照”中的“冷雪照”比喻什么? A. 文字的清冷 B. 自然的壮美 C. 自然的悲凉 D. 自然的神秘 答案:A
诗中“其声太凄楚,劲涩皆古调”中的“劲涩”指的是什么? A. 节奏生硬 B. 声音凄凉 C. 古老的声音 D. 浮华的声音 答案:A
诗中“俗尚正淫靡”中的“淫靡”指的是什么? A. 浮华和靡靡之音 B. 清高自守 C. 自然的壮美 D. 自然的悲凉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