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8:24
晚霁江城夜气清,
寂寥孤月对愁明。
谁携羌塞三更笛,
吹作吴山十月声。
岂有梅花开更落,自惊杨柳折还生。
天边旧业归何日,为尔今宵梦不成。
夜晚的江城在雨后显得格外清新,
孤独的明月映照着我的忧愁。
是谁在三更时分携着羌笛,
吹奏出吴山十月的声音?
难道梅花会在开过之后又凋零,
而杨柳却因折断后又重新生长?
天边的旧日事业何时才能归来,
为了你今夜的梦却无法成形。
诗中提到的“羌塞”,常被用来代表边疆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吴山”则是南方的名山,具有地域文化的象征。在古诗中,梅花与杨柳常用于比喻生命的循环与坚韧的精神,展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作者介绍:李瑨,清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反映故乡思念和人生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伴着清冷的月光,思绪万千,表达了对故乡和往昔的怀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闻笛》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夜色清冷的江城中,独自面对明月,心中涌动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诗的开头通过“晚霁江城夜气清”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夜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孤寂的氛围。而“寂寥孤月对愁明”则直接点出诗人的情感状态,明月成为他愁思的映照。
接下来,诗人借助“谁携羌塞三更笛”的提问,引入了羌笛的音声,暗示着对远方的思念与对故国的怀念。羌笛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仿佛诉说着千古的离愁别恨,令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乡愁。
“岂有梅花开更落,自惊杨柳折还生”,在这里,诗人反思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法则,梅花的凋谢和杨柳的再生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希望。最后两句“天边旧业归何日,为尔今宵梦不成”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寄托了对未来的渴望与对过往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清丽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充满了哲理的反思和人性的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思乡和生命的无常展开,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变化的深刻感悟。
诗词测试:
诗中“晚霁”指什么?
“羌塞”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孤月”主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同样运用了明月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而李瑨的《闻笛》则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自然的结合,两者在主题上有共通之处,但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