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史上·武帝》

时间: 2025-05-07 06:43:47

诗句

生子曾知置齐鲁,自身却爱受何罗。

六鳌不戴林光瑟,覆辙相寻似火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3:47

原文展示

咏史上·武帝
作者: 陈普 〔宋代〕

生子曾知置齐鲁,自身却爱受何罗。
六鳌不戴林光瑟,覆辙相寻似火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汉武帝的复杂情感。诗中提到武帝在齐鲁地区的作为,暗示他对权力的追求和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同时,诗人也隐喻了武帝的命运,暗示他的悲剧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却无法实现。

注释

  • 生子:有子之意,指有儿子。
  • 齐鲁: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地区,齐和鲁,象征着文化和历史。
  • 何罗:何处的罗网,暗指武帝的复杂处境或受困的状态。
  • 六鳌:指六个鳌,象征着强大而不屈的力量。
  • 林光瑟:美丽的东西,象征着理想和美好事物。
  • 覆辙:翻覆的车辙,象征着重蹈覆辙的命运。
  • 火蛾:追光而来的蛾子,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关注历史与人性,常以历史人物为题材,表现深刻的思考和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宋代,时代背景中,诗人对汉武帝的历史成就与个人命运进行了深刻反思,展现出对权力与人性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汉武帝的描绘,揭示了权力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以“生子曾知置齐鲁”开篇,表达了武帝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与贡献;然而,接下来的“自身却爱受何罗”则转向对个人困境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反讽。武帝虽有伟大的成就,但其个人生活却可能充满了困扰与无奈。

“六鳌不戴林光瑟”,诗人用六鳌比喻武帝的强大和权威,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力量的孤独与无奈。最后的“覆辙相寻似火蛾”,通过火蛾的比喻,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却可能导致重蹈覆辙的悲剧,令人深思。

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工整,对仗工整,更在情感上引发共鸣,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深刻的同情和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和历史反思,使得这首诗在历代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生子曾知置齐鲁”:武帝在齐鲁建立了伟大的功业,历史上被铭记。
  • “自身却爱受何罗”:但他个人却可能陷于复杂的困境,难以自拔。
  • “六鳌不戴林光瑟”:即使拥有强大的权力,但也未必能拥有理想与美好。
  • “覆辙相寻似火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能导致重蹈覆辙的悲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人物与自然现象结合,使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权力、个人命运与历史成就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反思与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齐鲁:象征历史上的辉煌与成就。
  • 六鳌:象征强大与不屈的力量。
  • 林光瑟:象征理想与美好事物。
  • 火蛾:象征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齐鲁”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地区? A. 春秋时期
    B. 汉朝
    C. 宋代

  2. “六鳌”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好的理想
    B. 强大而不屈的力量
    C. 个人的困境

  3. 诗中用“火蛾”来比喻什么? A. 对权力的追求
    B.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普的《咏史上·武帝》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探讨了历史与个人命运,但杜甫更强调个人的悲情与历史的无情,陈普则以汉武帝为切入点,探讨权力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诗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鹊桥仙 寿次丈六十 鹊桥仙 鹊桥仙·乾饿 鹊桥仙 传信 鹊桥仙 七夕 鹊桥仙 鹊桥仙 其二 夏思 鹊桥仙二首 其一 鹊桥仙 鹊桥仙 寄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洞黎 辛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千里寄鹅毛 何取 九攻九距 悬舄 提土旁的字 明珠生蚌 馒头 顺口开河 家至人说 奶娘 穴宝盖的字 西字头的字 兵开头的成语 忍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