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4:50
原文展示:
骤寒二首 其一
赵蕃 〔宋代〕
一晴疑尚暑,一雨顿能寒。
气候从兹变,病躯那得安。
频闻风淅淅,不见日团团。
附火贪新燎,添衣怯带宽。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一次晴天让人觉得还像夏天,一场雨突然就变得寒冷。气候从此改变,病弱的身体怎能安稳?频繁听到风声淅淅,却不见阳光团团。靠近火炉贪图新燃的温暖,加衣却害怕腰带变宽。
注释:
字词注释:
- 骤寒:突然变冷。
- 一晴:一次晴天。
- 疑尚暑:怀疑还像夏天。
- 一雨:一场雨。
- 顿能寒:立刻变得寒冷。
- 从兹变:从此改变。
- 病躯:病弱的身体。
- 那得安:怎能安稳。
- 频闻:频繁听到。
- 风淅淅:风声。
- 不见日团团:不见阳光。
- 附火:靠近火炉。
- 贪新燎:贪图新燃的温暖。
- 添衣:加衣。
- 怯带宽:害怕腰带变宽。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气候突变的感受,以及对自身病弱身体的担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天气突然变冷的秋天或春天,作者感受到了气候的变化,同时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感受,描绘了气候突变对人的影响。诗中“一晴疑尚暑,一雨顿能寒”生动地表达了天气的急剧变化,而“病躯那得安”则透露出作者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担忧。后两句“频闻风淅淅,不见日团团”进一步强化了寒冷和阴郁的氛围,而“附火贪新燎,添衣怯带宽”则具体描绘了作者为了抵御寒冷所做的努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温暖的渴望和对身体变化的敏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和对自身状况的深刻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晴疑尚暑,一雨顿能寒”:通过对比晴天和雨天的感受,突出了气候的突变。
- “气候从兹变,病躯那得安”:表达了气候变化对病弱身体的直接影响。
- “频闻风淅淅,不见日团团”:通过风声和缺乏阳光的描写,增强了寒冷和阴郁的氛围。
- “附火贪新燎,添衣怯带宽”:具体描绘了作者为了抵御寒冷所做的努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温暖的渴望和对身体变化的敏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晴天和雨天的对比,突出了气候的突变。
- 拟人:“病躯那得安”将病弱的身体拟人化,表达了作者的担忧。
- 对仗:“一晴疑尚暑,一雨顿能寒”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气候突变对病弱身体的影响,以及作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和对温暖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天:象征温暖和舒适。
- 雨天:象征寒冷和变化。
- 风声:增强了寒冷和阴郁的氛围。
- 阳光:象征温暖和希望。
- 火炉:象征温暖和安慰。
- 添衣:象征对寒冷的抵御和对身体变化的敏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一晴疑尚暑,一雨顿能寒”表达了什么?
A. 气候的稳定
B. 气候的突变
C. 气候的温暖
D. 气候的寒冷
-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什么情感?
A. 乐观
B. 担忧
C. 无所谓
D. 兴奋
- 诗中“附火贪新燎,添衣怯带宽”反映了作者对什么的渴望?
A. 健康
B. 温暖
C. 变化
D. 稳定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赵蕃《骤寒二首 其一》与杜甫《春望》: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社会和个人状况的忧虑,但赵蕃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感受和健康状况,而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国家和人民的状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