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4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1:47
感遇·之十六
唐代:陈子昂
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
蚩蚩夸毗子。尧禹以为谩。
骄荣贵工巧。势利迭相干。
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
鲁连让齐爵。遗组去邯郸。
伊人信往矣。感激为谁叹。
圣人已经离开很久了,公道和良知变得难以实现。
那些愚蠢的人夸耀自己的才能,尧和禹也只能感到无奈。
骄傲和荣华富贵依靠工巧的技艺,权势与利益相互交织。
燕王尊重乐毅,愿与他共享国家的欢乐。
鲁连让位于齐国的爵位,遗孤则离开了邯郸。
那个人已经信任他远去,我又为何感叹和愤懑?
陈子昂,字伯喈,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初唐诗坛的重要人物之一。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而著称,常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理想的追求。
《感遇》是陈子昂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背景下创作的,表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及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诗中通过历史典故,反映了对贤者失去、理想破灭的感慨。
《感遇·之十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当今社会的失落感。这首诗的开头便提及“圣人去已久”,暗示着当时社会对正义与公道的渴望与失落。这种渴望的缺失,令诗人感到无奈与绝望。
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用“蚩蚩夸毗子”来形容那些自以为是的愚者,反衬出理想的高远与现实的卑微。尧与禹作为古代明君的象征,虽被提及,但却显得无能为力,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悲哀。
在描绘骄荣与势利的交织时,诗人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弱点。燕王与乐毅的关系、鲁连的谦让都暗示着在利益面前,理想往往被抛弃。最后,诗人以“伊人信往矣”结束,表明对信任与忠诚的失落,发出感慨,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古今对比,展现出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与现实的无奈,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社会责任感。
整首诗围绕对理想的怀念与现实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古代贤者的敬仰与对失去理想的惋惜。
“圣人去已久”中的“圣人”指的是?
a) 诗人自己
b) 古代的贤者
c) 现代的成功人士
诗中提到的“鲁连”象征着什么?
a) 志向远大
b) 谦让与忠诚
c) 争权夺利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什么情感?
a) 满意
b) 绝望
c) 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