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2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23:00
感遇·之十七
作者:陈子昂 〔唐代〕
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
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
三季沦周赧,七雄灭秦嬴。
复闻赤精子,提剑入咸京。
炎光既无象,晋虏复纵横。
尧禹道已昧,昏虐势方行。
岂无当世雄,天道与胡兵。
咄咄安可言,时醉而未醒。
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
大运自古来,旅人胡叹哉。
在幽静的居所里,我观察着天道的变迁,心中不禁对众生产生了无尽的思念。自古以来,朝代的兴衰更替,豪杰圣人也无法与之争斗。三国时代已经结束,周朝的光辉已逝,七雄之中,秦国的嬴政已然灭亡。如今再次听闻赤精子(指道教的仙人),他提剑进入咸京(指长安)。阳光已经失去了光辉,晋国的侵略者再次横行。尧舜的道理早已模糊不清,昏暴的势力正肆意横行。难道当世没有英雄吗?天道与外族的兵戎相见,咄咄逼人,难以言说。我时常沉醉于此,却仍未醒悟。孔子在东鲁遭遇困境,伯阳(指老子)则遁入西海。大运自古以来如此,旅人们只能感叹不已。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号敏求,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豪放,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时事,常以感慨历史兴衰为主题。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登幽州台歌》等。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朝代更替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感遇·之十七》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哲理的诗作。诗中以“幽居观天运”开篇,表现了诗人身处幽静之地,却对历史与世事的深刻思考。紧接着,诗人提到“终古代兴没”,引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揭示出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多么豪杰的圣人,最终也无法逃避历史的洪流。
在描绘历史时,诗人提到“三季”和“七雄”,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的纷争与秦朝的覆灭,显示了历史的无情与残酷。而“赤精子提剑入咸京”则隐喻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赤精子作为道教的象征,代表着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诗中还提到“炎光既无象,晋虏复纵横”,描绘了阳光的消失与外族的侵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最后,诗人以“旅人胡叹哉”作结,表达了对历史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令人深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从个人的感悟扩展到对历史的沉思,展现了陈子昂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兴衰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社会现状的不满。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诗人展现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诗中的“赤精子”指的是哪一种角色?
“炎光既无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