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2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28:39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诗中描绘了在桑榆日的余晖中,诗人身着征衣,行走在不同的山川之间,忽然感觉自己身处天涯。他与新的人们相遇,却依然未能见到故乡的面影。大江东流不息,游子的日月漫长。曾经的城市已被华丽的房屋所覆盖,冬季的树木显得苍翠。喧闹的城市中,笛声与箫音交织。诗人侧身望向川梁,心中感叹美好却无处寄托。鸟儿和雀儿在夜晚各自归巢,而中原的景象却显得无比渺茫。初升的月亮并不高,星星们仍在争辉。自古以来就有羁旅的感慨,我何必为此而感到哀伤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著称,作品多描绘社会百态和个人命运。
创作背景: 《成都府》作于杜甫在成都的流亡生涯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陷困境,内心的孤独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交织在一起。
《成都府》是杜甫在流亡生活中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与都市喧嚣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故乡与归属感的深切思念。开篇以“翳翳桑榆日”开头,营造出一种落寞的氛围,接着通过“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表达了他身处异乡的孤独感。诗中提到新人民,却依旧无法看到故乡的身影,说明即使身处繁华之地,内心的空虚与对故乡的渴望依然无法填补。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诗人用大江象征着永恒的时间流逝,而自己作为游子,似乎在时间洪流中显得渺小与无助。对“曾城填华屋”的描写,则揭示了城市的繁华与现实的对立,尽管外部环境富丽堂皇,但内心的孤独感却愈加显著。
最后,诗人以“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总结,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虽然羁旅生活令人伤感,但他选择了释然,展现出一种豁达的生命态度。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风云的敏锐洞察,体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命运的释然。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桑榆”象征什么?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
诗句“自古有羁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