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3:06
余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
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
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
牢持有失箸,疾饮无留汤。
曈曈扶桑日,出有万里光。
可怜当此时,不湿地上霜。
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
谁言有百鸟,此鸟知阴阳。
岂时有必至,前识圣所臧。
把酒谢高翰,我知思故乡。
春风中仍然残留着寒意,刺骨的冷气穿透了我的征衣。
抚摸着头发只感到冰冷,遮住面庞仍然感到疼痛。
士兵的耳朵恐怕会因为寒风而掉落,马的毛发被风吹得僵硬。
握紧手中的筷子,急忙喝酒却没时间留汤。
朝阳冉冉升起,万里光辉照耀大地。
可怜在这个时节,地面上却没有霜。
远方的鸿雁在空中飞翔,朝北成群结队。
谁能说有成百上千的鸟,这只鸟懂得阴阳变化。
难道时机总会如期而至,事先就能知道圣所的隐秘。
举杯向高空致敬,我知道思念故乡。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新法,致力于政治改革,诗词兼擅,以其清新雅致的风格著称。
《余寒》写于春寒料峭之时,表达了诗人在征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变化的敏锐观察。诗中体现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余寒》以春寒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征途中的感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诗的开头通过“余寒驾春风”描绘了春天尚存的寒意,营造出一种冷峻的氛围,紧接着“入我征衣裳”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身心寒冷。诗中描绘的景象,既有自然的变化,如“曈曈扶桑日”,也有内心的孤寂,如“把酒谢高翰,我知思故乡”。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中多处使用生动的意象,如“冥冥鸿雁飞”,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时节的鸟类迁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怀念。诗人在寒冷的春天中,借助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对故乡的深刻思索。
整首诗通过对春寒、自然和思乡情感的描绘,展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敏锐感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表达了王安石在春寒时节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他敏锐的自然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作品。
余寒是什么季节的特点?
诗中提到的“扶桑日”指的是什么?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