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漫天岭》

时间: 2025-05-06 02:37:48

诗句

不独高明不可谩,仍知不似泰山安。

五丁破道秦通蜀,却被行人脚下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7:48

原文展示:

不独高明不可谩,
仍知不似泰山安。
五丁破道秦通蜀,
却被行人脚下看。

白话文翻译:

这不仅是因为高明的地方不可以随便贬低,更因为它并不像泰山那样稳重安宁。五丁开山的传说让秦朝的通道通往蜀地,却被路过的行人视作平常的景象。

注释:

  • 高明:指的是光辉、卓越的地方。
  • :轻视、贬低的意思。
  • 泰山:中国五岳之一,象征稳重与安宁。
  • 五丁:传说中的五位神灵,能开山劈石。
  • 秦通蜀:指的是秦朝修建的通往蜀地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生卒年不详),字子高,号青丘,宋代词人,以词作闻名,尤其擅长婉约派,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张先的游历过程中,体现出他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壮丽山河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泰山和秦通蜀的典故,表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漫天岭》是一首以山水著称的诗作,通过对高明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诗的开头“高明不可谩”便直接点明了主题,强调了高耸山峦的伟大与不容轻视的特质。而“仍知不似泰山安”则进一步对比,表现出高明的山虽高,但却没有泰山那种厚重的安定感。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不同地理特征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五丁破道秦通蜀”则引入了历史的视角,提到五丁劈山的传说,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伟大。尽管秦朝的通道开辟了与蜀地的联系,但在浩瀚的自然面前,这样的成就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最后一句“却被行人脚下看”,更是通过行人的视角,表现出人们往往在繁忙的生活中忽略了自然的伟大与历史的深厚。

整首诗通过对比、典故和景象描绘,勾勒出一幅令人沉思的自然画卷,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独高明不可谩:强调高明的地方不应被轻视。
  2. 仍知不似泰山安:说明高明虽然高,却没有泰山那般的稳重。
  3. 五丁破道秦通蜀:提到五丁开路的历史典故,象征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
  4. 却被行人脚下看:行人视之为平常,反映出人们的麻木与忽视。

修辞手法:

  • 对比:高明与泰山的对比,增强诗的深度。
  • 典故: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增加文化内涵。
  • 隐喻:山的高明与人类的渺小形成对比,突出自然的伟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高明山的描绘与历史典故的引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渺小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明:象征着伟大与卓越。
  • 泰山:代表稳重与安宁。
  • 五丁:寓意着神力与人类的奋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高明”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人生态度
    B. 一座山
    C. 一种情感
    D. 一种哲学

  2. “五丁破道”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朝代? A. 汉朝
    B. 唐朝
    C. 秦朝
    D. 宋朝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赞美历史
    C. 对人类的思考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张先的《漫天岭》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写山水,但张先更关注历史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的风格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敬畏。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哲学》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无题 无题 无题 无题 无题 无题 无题 佛友 题画二首 题画廿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江瘴 包含犁的成语 包含辛的成语 犬马之疾 遗忘 择不开 抱瓮灌园 修廉 川字旁的字 杖头 见兔顾犬 麻字旁的字 羿氏舛射 凵字底的字 爪字旁的字 包含集的成语 无所不知 反文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