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3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7:48
不独高明不可谩,
仍知不似泰山安。
五丁破道秦通蜀,
却被行人脚下看。
这不仅是因为高明的地方不可以随便贬低,更因为它并不像泰山那样稳重安宁。五丁开山的传说让秦朝的通道通往蜀地,却被路过的行人视作平常的景象。
张先(生卒年不详),字子高,号青丘,宋代词人,以词作闻名,尤其擅长婉约派,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
这首诗写于张先的游历过程中,体现出他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壮丽山河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泰山和秦通蜀的典故,表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漫天岭》是一首以山水著称的诗作,通过对高明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诗的开头“高明不可谩”便直接点明了主题,强调了高耸山峦的伟大与不容轻视的特质。而“仍知不似泰山安”则进一步对比,表现出高明的山虽高,但却没有泰山那种厚重的安定感。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不同地理特征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五丁破道秦通蜀”则引入了历史的视角,提到五丁劈山的传说,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伟大。尽管秦朝的通道开辟了与蜀地的联系,但在浩瀚的自然面前,这样的成就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最后一句“却被行人脚下看”,更是通过行人的视角,表现出人们往往在繁忙的生活中忽略了自然的伟大与历史的深厚。
整首诗通过对比、典故和景象描绘,勾勒出一幅令人沉思的自然画卷,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艺术造诣。
整首诗通过对高明山的描绘与历史典故的引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渺小的感慨。
“高明”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人生态度
B. 一座山
C. 一种情感
D. 一种哲学
“五丁破道”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朝代?
A. 汉朝
B. 唐朝
C. 秦朝
D. 宋朝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赞美历史
C. 对人类的思考
D. 以上皆是
答案:
对比张先的《漫天岭》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写山水,但张先更关注历史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的风格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