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6:47
初晴道中
作者: 翁卷 〔宋代〕
初晴馀湿在,树树碧光鲜。
饥鹭窥泉立,顽童跨犊眠。
依山知有寺,过水恨无船。
砌石新成路,芳名石上镌。
这首诗描绘了初晴时节的道中景象:雨后初晴,树木上的翠绿显得格外鲜亮。饥饿的白鹭在泉边静静地伫立,顽皮的孩子骑着小牛在一旁打瞌睡。远处的山上可以想见有寺庙的存在,而过河却恨没有船只。新修的石路在脚下延展,路旁的石头上刻着芳名,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翁卷(约1040年-约1110年),字子初,号青丘,宋代诗人,生于今江苏。翁卷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独特的自然描写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乡村景致和人物,作品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这首诗创作于翁卷的游历途中,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细节的敏感。诗中描绘的景象,反映了他对初晴时节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感悟。
《初晴道中》是一首充满生机与自然气息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晴后的景象,树木的碧绿、泉水的清澈、孩童的天真,这些意象共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图景。诗的开头“初晴馀湿在,树树碧光鲜”,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一切都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饥鹭窥泉立,顽童跨犊眠”则通过对比,展现出自然与生命的不同侧面。饥鹭的静谧与顽童的顽皮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生动的乡村气息。诗人不仅在描写自然景物,更是在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依山知有寺,过水恨无船”一联中,诗人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依山而建的寺庙象征着人类的信仰与归宿,而过水时的无船则隐喻着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遗憾与无奈。最后“砌石新成路,芳名石上镌”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珍贵,路途上的石头不仅是行走的标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初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珍视。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情感基调。
《初晴道中》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饥鹭”是在做什么?
诗中的“过水恨无船”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