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5: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5:32
寄周十七起居
作者: 姚合 〔唐代〕
鼕鼕九陌鼓声齐,
百辟朝天马乱嘶。
月照浓霜寒更远,
风吹红烛举还低。
官清立在金炉北,
仗下归眠玉殿西。
莫笑老人多独出,
晴山荒景觅诗题。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鼓声在九条街道同时响起,众多官员骑马朝天而去,马儿嘶鸣不止。月光照在浓厚的霜上,显得更加寒冷,风吹动着红色的蜡烛,火焰摇曳不定。官员们在金炉北边静立,仗下的人在玉殿西边安然入睡。不要嘲笑这个老头子独自出门,他在晴朗的山间寻找荒凉的景色,思索着诗的题材。
在唐代,诗人常用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此诗中提到的“官清”与“归眠”反映了对官场清明与个人安宁的向往。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字子云,号山人,生于公元约835年,卒于约900年。他的诗以清新自然和精致工整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场景,表达对平淡生活的珍视和对诗歌创作的追求。
《寄周十七起居》是一首描绘清晨景象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一个热闹的早晨与诗人的孤独心境相结合。开头的“鼕鼕九陌鼓声齐”,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氛围,鼓声与马嘶交织,展现出一幅繁忙的官场图景。接着,月光照耀下的霜冷与风吹动的蜡烛,形成了一种清冷的对比,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宁静的渴望。
中间的“官清立在金炉北,仗下归眠玉殿西”,展现了官员的清白与安宁,反映出诗人对理想官场的向往。而最后两句则从热闹的场景转向个人的思考,诗人不愿被世俗的喧嚣所束缚,反而选择独自一人去探寻山间的荒景,寻找新的灵感与诗的题材。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转折,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自由的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例如,“月照浓霜寒更远”中,月光与霜的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风吹红烛举还低”则通过拟人化,赋予蜡烛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以及在纷繁复杂的官场与个人孤独之间的内心挣扎。通过描绘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对宁静与诗意生活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 诗中“鼕鼕九陌”是指:
A. 大街的喧闹
B. 鼓声的响亮
C. 清晨的宁静
D. 月光的洒落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官清立在金炉北”意在表达_____。
判断题: 诗人认为自己独自出门是可笑的。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