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4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45:42
《楝花》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吹将二十四番愁,
锦样群芳逐急流。
风信到花春自往,
霜华着子晚谁收。
树攒密萼屯阴重,
瓣落高枝缀藓稠。
霞外曾传香醉咏,
莺莺未啭舌应柔。
全诗翻译:
春风吹来二十四种愁苦,像锦缎般的百花在急流中争相追逐。随着春风的到来,花儿自然会在时光中绽放,而晚霜降临时又有谁来收获那结出的果实呢?树木茂密的花萼聚集在阴影中显得沉重,花瓣从高枝落下,散落在厚厚的苔藓上。霞光之外,曾有人传来醉人的花香,黄莺虽然未曾鸣叫,舌头却似乎温柔地应和着。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绘春天的花朵与愁苦,反映了古人对春天的情感寄托与对生活的思考。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子明,号德夷,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婉约清丽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及人事,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楝花》创作于春天,诗人通过对花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楝花》是一首描绘春天花卉与忧愁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开头的“吹将二十四番愁”引入了诗的情感基调,愁苦与春天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接下来描绘的“锦样群芳逐急流”,展示了春花争相斗艳的景象,生动而富有动感。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转向对晚霜的思考,霜降后花果的凋零与无奈让人感到时光的无情,诗人在此表现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最后两句“霞外曾传香醉咏,莺莺未啭舌应柔”则通过黄莺与花香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温柔而又略带忧伤的春日氛围,似乎在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花卉的描写,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的脆弱,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切感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二十四番愁”是指什么?
诗中“锦样群芳逐急流”主要描绘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霜华”主要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但《楝花》更侧重于春天的美与忧愁,而《山居秋暝》则渗透了宁静与淡泊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