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3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38:23
原文展示:
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 世人作画皆论派,汝和画菊乃天解。 直将书法写此花,宛转金枝总垂薤。 初为水墨后红紫,几向清纤发狂怪。 桃羞杏涩宁比妍,蚁恨蜂愁未堪嘬。 幽兰堪供屈子佩,奇石当邀米公拜。 当时落笔亦偶然,忽有声名起砰湃。 僮奴塞户卷委山,不独文逋与诗债。 有时偃蹇不受促,怒目看人两睚眦。 酒酣兴发谁使颠,迅扫但觉吴缣隘。 个中三昧我独知,每见渠挥为渠快。 最是平生跌宕心,病卧穷山老何惫。 南宫王君得此图,旧索遗红未凋败。 岂知一见已陈迹,江水东流日西迈。 摩挲两眼三叹息,悔却从前比菅芥。 长安贾客君不闻,已索黄金市中卖。
白话文翻译:
世人作画都讲究流派,汝和画菊却是天赋所解。 直接用书法笔法描绘这花,金枝宛转如同垂下的薤菜。 起初用水墨,后来转为红紫,几度清纤中显出狂怪。 桃花羞涩,杏子生涩,怎能比得上这花的妍丽,蚂蚁恨,蜜蜂愁,未敢触碰。 幽兰足以供屈原佩戴,奇石应当邀米芾来拜。 当时落笔也是偶然,忽然名声大噪如雷鸣。 僮仆塞满门户,卷轴堆积如山,不只是文债和诗债。 有时傲慢不受催促,怒目而视,双眼瞪圆。 酒酣兴发,谁使他颠狂,迅速扫过,只觉吴缣狭窄。 其中的奥妙我独自知晓,每次见他挥毫都为他快意。 最是他平生跌宕的心境,病卧穷山,老去何其疲惫。 南宫王君得到这幅图,旧时的索求遗留下的红菊未曾凋败。 岂知一见已是陈迹,江水东流,日头西落。 摩挲双眼,三次叹息,后悔从前比作菅芥。 长安的商人你未曾听说,已经用黄金在市中售卖。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是李东阳为友人所藏的汝和画家的红菊图所作的歌行,表达了对画家才华的赞赏和对艺术作品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东阳在观赏了汝和画家的红菊图后,感慨于画家的才华和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歌。诗中不仅赞美了画家的技艺,也表达了对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汝和画家红菊图的描绘,展现了画家的独特技艺和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中“直将书法写此花”一句,巧妙地将书法与绘画结合,体现了画家的高超技艺。同时,诗人通过对画中红菊的细腻描绘,如“宛转金枝总垂薤”、“初为水墨后红紫”,传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画家名声的描述,如“忽有声名起砰湃”,以及对画家心境的揣摩,如“最是平生跌宕心”,展现了画家的人格魅力和艺术追求。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优美,是对艺术和自然美的深刻颂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汝和画家红菊图的描绘,展现了画家的独特技艺和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表达了对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诗人通过对画中红菊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并通过画家名声的描述和心境的揣摩,展现了画家的人格魅力和艺术追求。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优美,是对艺术和自然美的深刻颂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画家“汝和”是以什么技法画菊花的? A. 书法笔法 B. 水墨技法 C. 红紫技法 D. 金枝技法
诗中“幽兰堪供屈子佩”中的“屈子”指的是谁? A. 屈原 B. 屈平 C. 屈大 D. 屈二
诗中“奇石当邀米公拜”中的“米公”指的是谁? A. 米芾 B. 米友仁 C. 米万钟 D. 米元章
诗中“长安贾客君不闻,已索黄金市中卖”描述的是什么情景? A. 画家在长安卖画 B. 画家在长安买画 C. 画家在长安被追捧 D. 画家在长安被忽视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