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7:03
寄大愿和尚
作者: 贯休 〔唐代〕
道朗居太山,达磨住熊耳。
手擎清凉月,灵光溢天地。
尽骑金师子,去世久已矣。
吾师隐庐岳,外念全刳削。
掷孔圣之日月,相空王之橐籥。
曾升麟德殿,谭无著,赐衣三铢让不著。
唯思红泉白石阁,因随裴楷离京索。
迩来便止于匡霍,瀑布千寻喷冷烟,
旃檀一枝翘瘦鹤。
岘首故人清信在,千书万书取不诺。
微人昔为门下人,扣玄佩惠无边垠。
自怜亦是师子子,未逾三载能嚬呻。
一从散席归宁后,溪寺更有谁相亲。
青山古木入白浪,赤松道士为东邻。
焚香西望情何极,不及昙诜泪空滴。
桐江太守社中人,还送郄超米千石。
宝书遽掩修章句,万里空函亦何益。
终须一替辟蛇人,未解融神出空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与思考,借用古代名僧的形象来传达对高僧的怀念和自我的反思。诗中提到的道朗、达磨等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佛教大师,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传承。诗人对他们的敬仰与追思,表达了自己在修行路上的孤独与渴望。
贯休(约830年-912年),字子安,号清照,唐代著名的诗人、和尚。他的诗歌多涉及佛教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深度。贯休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诗人在追忆高僧的同时,也在反省自己的修行与人生选择,展现出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贯休的《寄大愿和尚》是一首深具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名僧的追忆与自我反思,表现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诗人以“道朗居太山,达磨住熊耳”开篇,首先引入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僧人,立刻提升了整首诗的文化厚度和历史深度。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用“手擎清凉月,灵光溢天地”描绘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似乎暗示了高僧们在修行中所达到的那种与天地合一的境界。诗中提到的“金师子”与“隐庐岳”,不仅是对高僧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修行生活的向往。
值得注意的是,贯休在诗中也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对世俗的思索,透过“微人昔为门下人”表达出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自省,而“溪寺更有谁相亲”则流露出他在修行道路上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以优雅的笔触,融合了历史、哲理与个人情感,使得《寄大愿和尚》不仅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曲关于生命、信仰和孤独的深刻歌唱。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佛教信仰的向往与思考,同时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贯休通过对高僧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信仰的深刻理解和对自我的反省,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哲理思考。
诗中提到的“达磨”指的是哪个宗派的创始人?
诗中“金师子”象征什么?
诗中哪个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