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2:5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2:58:38
饯郑安阳入蜀
作者:骆宾王 〔唐代〕
彭山折坂外,井络少城隈。
地是三巴俗,人非百里材。
畏途君怅望,岐路我裴徊。
心赏风烟隔,容华岁月催。
遥遥分凤野,去去转龙媒。
遗锦非前邑,鸣琴即旧台。
剑门千仞起,石路五丁开。
海客乘槎渡,仙童驭竹回。
魂将离鹤远,思逐断猿哀。
唯有双凫舄,飞去复飞来。
在彭山的山坂之外,城市的边缘很少有人居住。
这里的风俗是三巴地方的,人才却不是百里之外的那种。
我因前路艰难而感到忧伤,而你却在岔路口徘徊。
我在这遥远的烟霞中欣赏风景,岁月却在催促着我。
远远地分隔着凤求凰的野地,渐渐地转往龙的配偶之地。
留下的锦绣并非来自以前的城市,弹琴的地方也只是旧台。
剑门高耸如千仞,石路是五丁开凿的。
大海的客人乘着木筏渡过,仙童则驾着竹子归来。
我的灵魂将离开鹤去得很远,思绪却追随那断了的猿声哀鸣。
唯有那双凫的鞋,飞去又飞回来。
骆宾王(约公元688年-742年),字观光,号少游,唐代诗人,以骈文见长,才华横溢,尤以七言诗和古体诗闻名。其诗多表现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风格清新脱俗,富有想象力。
此诗作于骆宾王为朋友郑安阳送行之际。郑安阳将入蜀,骆宾王以此诗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抒发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故土的思念。
《饯郑安阳入蜀》是一首带有送别性质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友人前途的思考,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首联“彭山折坂外,井络少城隈”描绘了送别的地理背景,突出了一种苍凉的氛围。接下来的“地是三巴俗,人非百里材”则表达了对地方风俗和人才匮乏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切。
在诗中,诗人用“畏途君怅望,岐路我裴徊”来表现对未来的忧虑和不确定,展现了人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迷茫。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又转向美好的回忆与对友人未来的祝福,“心赏风烟隔,容华岁月催”暗示了对友人前途的美好期待。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通过对比与对照,展现出送别的沉重与希望。最后“唯有双凫舄,飞去复飞来”以双凫的归来象征着友人的再会,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全诗围绕着送别与思念展开,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骆宾王的《饯郑安阳入蜀》属于哪种体裁?
诗中提到的“剑门”象征什么?
“心赏风烟隔”中的“风烟”可以理解为?
答案: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送别之情,但更加直接豪放,而骆宾王的《饯郑安阳入蜀》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铺陈,展现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情感。两者在风格上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唐诗的高超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