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仙都山鹿》

时间: 2025-05-02 12:59:47

诗句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59:47

原文展示:

仙都山鹿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日月为何如此匆忙,尘世让人感到痛苦和束缚。
仙女已经离去无影无踪,留下故乡的白鹿孤独在山中。
仙人已经离去,白鹿无家可归,孤单地栖息,怅望着层层的晚霞。
至今听说有游人探访洞府,昨夜在江边呼喊着平沙。
高大的松树林中,风声萧瑟,仙宫里再也没有人影。
夜里鸣叫的白鹿又在何处?满山秋草再无它的踪迹。


注释:

字词注释:

  1. 促促:形容日月的流逝迅速。
  2. 尘世:指人间,世俗的世界。
  3. 仙子:指神仙或仙女。
  4. :踪迹,痕迹。
  5. 故山:指故乡的山。
  6. 白鹿:象征纯洁和自由。
  7. 怅望:感到惆怅和向往。
  8. 层城霞:指远处的城市在霞光中的景象。
  9. 游洞客:指游览洞府的人。
  10. 平沙:指平坦的沙滩或江边。
  11.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实际却远离。
  12. 鸣白鹿:指白鹿的叫声,象征孤独。
  13. 无行迹: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典故解析:

  • 白鹿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仙境与超凡脱俗的境界,表明诗人对逝去仙人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具诗、词、散文等多方面的才华。其作品情感真挚,风格多变,常表现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仙都山鹿》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心情颓丧之时,诗中流露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仙都山鹿》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山水诗,反映了诗人对逝去仙境的追忆和对现实人间的失落感。开篇以“日月何促促”引入,设定了时间流逝之快,紧接着用“尘世苦局束”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痛苦。诗中提到的“仙子”和“白鹿”象征着理想与自由,随着仙子的离去和白鹿的孤寂,诗人感受到一种无法挽回的失落。

在描绘山水景象时,诗人通过“长松千树风萧瑟”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最后,夜晚的白鹿鸣叫,结合“满山秋草无行迹”,不仅表现出白鹿的孤独,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对未来的茫然。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月何促促:感叹时间流逝之快。
  2. 尘世苦局束:指生活的苦闷和束缚。
  3. 仙子去无踪:表达对仙人的怀念。
  4. 故山遗白鹿:故乡的白鹿代表着诗人对纯真与美好的向往。
  5. 仙人已去鹿无家:仙人离去,白鹿无依,象征失去的理想。
  6. 孤栖怅望层城霞:孤独的白鹿向往美好却遥不可及的城市。
  7. 至今闻有游洞客:听闻仍有人在游览,暗示人间的繁华与诗人的孤独。
  8. 夜来江市叫平沙:描绘夜晚的江边景象,呼唤着平静。
  9. 长松千树风萧瑟:松树在风中摇曳,表现出凄凉的气氛。
  10. 仙宫去人无咫尺:仙宫远离,人与理想的距离也变得遥不可及。
  11. 夜鸣白鹿安在哉:夜晚的白鹿在哪里,暗示诗人的迷茫。
  12. 满山秋草无行迹:满山秋草,白鹿的踪迹消失,象征着失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仙人和白鹿比作逝去的美好。
  • 拟人:赋予白鹿情感,表现孤独感。
  • 对仗:如“日月”“尘世”,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仙人、白鹿的描写,表达了对理想、自由的追求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情感深沉且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鹿:象征纯洁与理想。
  2. 仙子:代表逝去的美好与希望。
  3. 层城霞:象征理想与远方的美好。
  4. 松树:象征坚韧与孤独。
  5. 秋草:代表时光的流逝与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鹿”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纯洁
    C. 仙人
    D. 时间

  2. 诗中“日月何促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享受生活
    B. 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友人的思念

  3. “满山秋草无行迹”中,秋草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繁荣
    B. 失去的美好与孤独
    C. 自然的美丽
    D. 友谊的长存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鹿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表达了对自然与理想的追求,风格与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与李白的作品,可以发现苏轼在抒情上更为细腻,而李白则更为豪放。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苏轼全集》
  2. 《宋代诗词选》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4. 《古典诗词解读》

以上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与艺术价值。

相关查询

和通判太博鸡冠花十韵 闻子美次道师厚登天清寺塔 次韵永叔乞药有感 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 依韵和持国新植西轩 梦后寄欧阳永叔 早夏陪知府学士登叠嶂楼 语鸩 早渡长芦江 和真上人万松亭虎窥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幾字旁的字 罹罪 膳费 康和 归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履险蹈难 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单耳刀的字 阜字旁的字 精疲力尽 讳兵畏刑 风木之悲 赦释 肉字旁的字 寄人篱下 日杒月削 母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