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0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1:34
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
作者:贯休 〔唐代〕
跣足拄巴藤,潺湲渡几曾。
尽权无著印,不是等闲僧。
熊耳应初到,牛头始去登。
画来偏觉好,将寄柳吴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和尚赤脚用藤杖渡水的场景,水流潺潺,不知他渡过了多少次。和尚的权杖上没有任何印记,显得不普通,这不是一般的僧人。熊耳山可能刚到这里,而牛头山则刚刚开始登高。画得如此景象特别好,想寄给柳州的吴兴。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年-912年),唐代诗人,性情洒脱,诗风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他的诗作多描绘僧侣生活,反映出对艺术和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士人对自然的探索和反思时期。贯休作为诗人,可能是在一次渡水的经历中,感受到和尚的生活和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灵感,创作了此诗。
贯休的《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和尚在水边渡过的情景。诗的开头用“跣足拄巴藤”描绘和尚赤脚走在水边,手中拄着藤杖,给人一种淡泊宁静的感觉。紧接着“潺湲渡几曾”,水流潺潺,似乎在诉说着和尚的悠然自得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尽权无著印”一句,表现了和尚的身份并不依靠外在的标志,而是内心的修为。这里的“无著印”不仅指物质的无执,更反映了对世俗纷争的超脱。接下来的“熊耳应初到,牛头始去登”则通过山名引入更高的境界,暗示着和尚的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不断攀登、探索。
最后的两句“画来偏觉好,将寄柳吴兴”,更是将诗人的情感升华,通过画作的形式,将这一美好瞬间寄予友人,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思念。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贯休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高人境界的追求。通过和尚的形象,贯休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思想,体现了道教和佛教思想的融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和尚用什么工具渡水?
“尽权无著印”表达了什么含义?
熊耳和牛头分别象征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贯休的《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但王维的诗更强调孤独与宁静,而贯休则通过和尚的形象表现出一种超脱的修行态度,反映出两位诗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