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4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8:03
作者: 孟郊 〔唐代〕
霅水徒清深,照影不照心。
白鹤未轻举,众鸟争浮沉。
因兹挂帆去,遂作归山吟。
这首诗描绘了霅水的清澈深邃,但这种清澈只在水面上反射出影子,却无法反映内心的真实情感。白鹤还没有轻盈地起飞,而众多鸟儿却在水面上争相浮沉。因而,我决定扬帆离去,心中不禁吟唱起归山的情思。
本诗虽无明显典故,但“白鹤”常用作高洁的象征,反映诗人向往清逸生活的心态。
作者介绍: 孟郊,字东野,号宗白,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僧”之一。他一生坎坷,曾多次参加科举但屡遭落榜,后终于在五十岁时考取进士。孟郊的诗风多感慨,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常常反映其对人生的思考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湖州取解述情》作于孟郊游历湖州时。诗人在湖边感受到水的清澈与心境的隔阂,生发出深深的思考和情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纯净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孤独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绘湖州霅水的清澈与鸟儿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开头两句“霅水徒清深,照影不照心”,意在揭示水的清澈表面与内心深处的孤寂之间的矛盾。水面虽然清晰,但却不能映照出诗人的心灵,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
接下来的“白鹤未轻举,众鸟争浮沉”则通过对比白鹤的静止与众鸟的浮沉,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白鹤象征着高洁与理想,而众鸟的争浮沉则代表了世俗的喧嚣与杂乱。诗人在这样的自然景象中感到无所归依。
最后两句“因兹挂帆去,遂作归山吟”则表达了诗人对离开的渴望,以及对自然归宿的向往。诗人选择离开,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归属,最终的吟唱更是对自然与心灵的呼应。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与情感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反思,表现出一种对人生与内心深处的探寻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内心孤独的深刻反思,渴望追求理想与清静的心声,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霅水徒清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白鹤未轻举”中的白鹤象征什么?
诗人最后选择了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孟郊的《湖州取解述情》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感,而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