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仁》

时间: 2025-04-25 22:27:01

诗句

(古有仁帝,能全仁明以封天下,故为《至仁》之诗 二章四韵十二句)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德施蕴蕴。

蕴蕴如何?

不全不缺,莫知所贶。

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化流瀛瀛。

瀛瀛如何?

不虢不赩,莫知其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27:01

二风诗:至仁

原文展示

古有仁帝,能全仁明以封天下,故为至仁之诗二章四韵十二句。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德施蕴蕴。
蕴蕴如何?不全不缺,莫知所贶。
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化流瀛瀛。
瀛瀛如何?不虢不赩,莫知其极。

白话文翻译

古代有位仁德的皇帝,能够以仁爱和明智来统治天下,因此写下了这首赞美仁德的诗,共两章,四韵,十二句。
这位皇帝圣明无比,施惠与仁德,德行深厚而广泛。
深厚又广泛是什么样的呢?既不多也不少,令人难以捉摸。
这位皇帝圣明无比,俭朴而明智,化育万物如水流一般。
这种化育又是什么样的呢?既不多也不缺,令人无法知道它的尽头。

注释

  • 仁帝:指的是以仁德治理国家的皇帝。
  • 猗皇:赞美的称呼,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 蕴蕴:形容德行深厚而广泛。
  • 瀛瀛:形容流动的状态,常用来比喻气氛或事物的状态。
  • :古代的货物名,象征物质的丰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生于唐代,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新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道德和仁爱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至仁》这首诗是在一个强调道德和仁爱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旨在赞美仁德的皇帝,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君主德治的期望。

诗歌鉴赏

《至仁》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仁德的重要性。诗中通过对仁帝的描绘,强调了仁爱和明智统治的必要性,表达了对理想君主的向往。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仁帝的德行,后两句则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德行的深厚和难以捉摸,暗示仁德的博大精深,无法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这种对仁德的追求和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理想统治者的期待。此外,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韵律感,又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有仁帝,能全仁明以封天下:引入仁德的皇帝,强调其统治的智慧与仁爱。
  2.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赞美这位皇帝的圣明与仁惠。
  3. 德施蕴蕴:形容他的德行深厚且广泛。
  4. 蕴蕴如何?不全不缺,莫知所贶:探讨这种德行的状态,既不多也不少,难以理解。
  5. 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再次赞美皇帝的俭朴与智慧。
  6. 化流瀛瀛:形容其仁德如水般滋润万物。
  7. 瀛瀛如何?不虢不赩,莫知其极:进一步探讨这种化育的状态,既不多也不缺,难以测量其尽头。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常用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方式展现了德行与仁爱的多重性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强调仁德的重要性,表现了对理想统治者的赞美和期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德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道德和爱。
  • :代表着品德和治理的智慧。
  • :象征着仁德的影响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仁帝以什么方式统治天下?

    • A. 武力
    • B. 仁爱
    • C. 智谋
    • D. 经济
  2. “蕴蕴”在诗中表示什么?

    • A. 丰富
    • B. 深厚
    • C. 空虚
    • D. 短缺
  3. 诗中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

    • A. 拟人
    • B. 对仗
    • C. 比喻
    • D. 夸张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大风歌》:同样表现了对理想领导者的赞美。
  • 《静夜思》:抒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元结的《至仁》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强调道德与仁爱,后者则侧重于豪放与洒脱,两者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偶成 其四 闰七月二十三夜记梦诗二首 其二 山中杂兴 十八 读五柳先生传 寄陆高士 琴鹤二诗送贾治安同知 其一 遣兴 其二 示师文 梅花屋 秋怀 十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用字旁的字 握手言欢 目字旁的字 弹道 卷席而居 唶唶 仗赖 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换的成语 席开头的成语 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嚎天动地 助人下石 臼字旁的字 鬼怪妖魔 衣字旁的字 杀杀 转锈 反文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