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

时间: 2025-04-25 22:29:13

诗句

(古有正王,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故为《至正》之诗 一章四韵八句)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29:13

原文展示

《二风诗》

古有正王,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故为至正之诗一章四韵八句为君之道,何以为明?功不滥赏,罪不滥刑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白话文翻译

古代有位正直的君王,他能够以端正、谨慎和和谐的态度来安抚上下,因此写下了这首至正之诗。诗中有四韵八句,阐述了君主的道理,如何才能明智?他不随意赏赐功劳,也不随意施加刑罚,凡是正直的言辞都会倾听,而谄媚的言辞则不会被采纳,君王如此行事,才可称得上明智。

注释

  • 正王:指的是品德高尚、明君。
  • 至正之诗:意指关于治理的高尚诗篇。
  •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强调君主应当公正地赏罚。
  • 谠言:正直的话。
  • 谄言:谄媚的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字子文,号青溪,唐代诗人。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政治见解著称,作品多涉及政治、道德和人性。

创作背景

《二风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明君治国理政的思考,强调了公正与廉洁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二风诗》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君主治国的原则,强调了“正”、“慎”、“恭”和“和”的重要性。诗中所提到的“不滥赏”、“不滥刑”体现了对权力的高度警觉,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与思考。诗歌通过对比正直与谄媚,告诫君主要明察秋毫,警惕那些只会迎合的谄媚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厚,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有正王:指代历史上的明君,开篇引入主题。
  • 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描述正王的品格,强调其治国的态度。
  • 故为至正之诗:表明这首诗的目的,阐述治理的原则。
  • 何以为明?: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明确提出治国的两项基本原则。
  •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强调对正直言辞的重视。
  • 王至是然:总结君主应有的态度。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正言与谄言的对立突出主题,增强了诗的说理性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明君治国的原则:公正、谨慎、听取正直的言辞。它不仅探讨了政治伦理,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治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正王:象征明君,代表理想的政治领袖。
  • 谠言与谄言:分别象征真理与虚伪,反映社会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二风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情感
    • B. 政治伦理
    • C. 自然景观
  2. 诗中提到“功不滥赏,罪不滥刑”是指什么?

    • A. 君主应公正对待功过
    • B. 君主应随意赏罚
    • C. 君主应听从谄媚者的建议
  3.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君主应听从所有人
    • B. 君主应重视真正的建议
    • C. 君主应不理会任何建议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元结的《二风诗》更注重政治伦理的探讨,而白居易则更多关注人性与情感的表达。这种不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结诗文集》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浣溪沙 浣溪沙 暮春 浣溪沙 早行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其二 浣溪沙 昆山州城西小寺晚憩 浣溪沙 太疏寄示重三之作,感其悽抑,走笔和之 浣溪沙十四部平韵 其四 浣溪沙 寄希曼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鬼工雷斧 舟字旁的字 廾字旁的字 顺行 千锤百炼 汗流浃背 暮雨朝云 甸侯 丙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理应如此 生字旁的字 镶花 言字旁的字 赤字旁的字 雅宴 鼓舞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