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理》

时间: 2025-04-25 22:24:03

诗句

(古有理王,能守清一以致无刑,故为《至理》之诗 一章三韵十二句)

理何为兮,系修文德。

加之清一,莫不顺则。

意彼刑法,

设以化人;致使无之,而化益纯。

所谓代刑,以道去杀。

呜呼呜呼!

人不斯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24:03

原文展示: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理
古有理王,能守清一以致无刑,故为至理之诗一章三韵十二句理何为兮,系修文德。
加之清一,莫不顺则。意彼刑法,设以化人致使无之,而化益纯。
所谓代刑,以道去杀。呜呼呜呼!人不斯察。

白话文翻译:

古时有位明理的君王,他能够保持清明的治国理念而不设刑法,因此写下了这首至理之诗。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只要保持纯净的思想,人人都会顺应这个道理。
而法律的设立,是为了感化百姓,让他们不再犯错,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纯净。
所谓用道德来取代刑罚,去除杀戮。哎呀,人们却未能察觉这一点。

注释:

  • 理王:指明理的君主,强调其智慧。
  • 清一:指清明的政治,纯净的思想。
  • 至理:至高的道理,指治国理政的原则。
  • 代刑:以道德来代替刑罚,强调教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结,唐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抒情和咏物,作品多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社会动荡与法治不足并存,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刑罚的反思。

诗歌鉴赏:

《二风诗》以“理王”为引,展现了理想政治的景象。诗人在古代贤明君主的形象下,强调了清明治国的重要性。通过“清一”这一意象,诗人传达了对政治清明的渴望,认为只有当领导者具备高尚的品德与理想,才能真正实现没有刑罚的社会。这种思想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理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中提到的“以道去杀”更是直指刑罚的非必要性,倡导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善社会风气。这种思想似乎在提醒统治者,真正的治理之道在于道德的引导,而不是单纯的法律制裁。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有理王:回顾历史,提及贤明的君主。
  2. 能守清一以致无刑:强调通过清明的治国理念,达到不需要刑罚的境地。
  3. 故为至理之诗:因此成就了这首理想的诗篇。
  4. 理何为兮,系修文德:探讨理想的本质在于修身齐家。
  5. 加之清一,莫不顺则:只要保持纯净,大家都会顺应。
  6. 意彼刑法,设以化人致使无之: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感化人心,最终达成无刑的状态。
  7. 而化益纯:这种教化的作用使得社会更加纯洁。
  8. 所谓代刑,以道去杀:用道德来取代刑罚,去掉杀戮。
  9. 呜呼呜呼!人不斯察:感慨人们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复:通过“呜呼呜呼”反复表达感叹之情。

主题思想:强调通过道德教化来替代刑法,追求一个和谐无刑的理想社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理王:象征着理想的领导者。
  • 清一:代表纯净的思想和治理理念。
  • 刑法:象征着暴力与压迫,反映社会的黑暗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理王”指的是: A. 君主 B. 诗人 C. 平民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代刑”是指: A. 用刑罚治理 B. 用道德替代刑罚 C. 完全取消法律 答案:B

  3.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A. 刑法 B. 道德教化 C. 武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元结的《二风诗》和李白的《静夜思》,前者关注社会治理与道德教化,后者则更侧重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反映出两位诗人不同的关注点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元结诗文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夏日西湖闲居十首 夏日西湖闲居十首 夏日西湖闲居十首 戊申六月闻晦庵先生除兵部侍郎 梧竹亭 晚晴即事 题新安郡圃驻屐亭 题汪侍郎仲宗北山道院 送赵君十绝 送赵君十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见猎心喜 奋矜之容 鬯字旁的字 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凵字底的字 优胜劣败 龝字旁的字 乳舍 哑然一笑 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双人旁的字 火葫芦 假痴不癫 千里姻缘一线牵 钳口不言 示字旁的字 替戾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