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0:59
系乐府十二首。去乡悲
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
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
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
念之何可说,独立为凄伤。
在古老的边塞关口,我徘徊不前,悲伤的歌声为何而长久?
白天走路时,看到孤独的老人,形体羸弱地被人搀扶着。
我听到他们的呼喊声,便询问他们的去向。
方言中透露出无尽的苦楚,难道会抛弃父母的故乡?
我并非没有看到他们的心情,他们对仁爱和真诚充满期望。
我对此该说些什么呢?只能独自感到无比的悲伤。
作者介绍:元结(约659年-730年),字子明,唐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情感真挚的作品著称。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有离乡背井之感。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去乡悲》以边塞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孤老的描绘,展现了人在离乡背井时的无奈与悲伤。诗的开头“踌蹰古塞关”便营造出一种徘徊不前的情绪,反映出离乡的复杂心境。随着诗的推进,作者通过描述孤老的羸弱与悲歌,揭示了乡土情怀与人情冷暖的对比。诗中“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一语,彰显了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与对社会现实的深思,表现出一种人性关怀。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体命运的关切,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元结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深邃的思想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离乡的悲痛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人性中对亲情与爱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羸弱”指的是什么?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方言”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案:1-B,2-B,3-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