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2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23:35
早秋夜坐
作者:贯休 (唐代)
微凉砧满城,
林下石床平。
发岂无端白,
诗须出世清。
邻僧同树影,
砌月浸蛩声。
独自更深坐,
无人知此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凉爽的秋夜,城市里传来砧声,暗示着秋季的到来。诗人坐在林下的石床上,感受到微微的凉意,思绪万千。白发渐生,似乎与世俗无关,想要写出清新脱俗的诗篇。邻近的僧侣与他同在树影下,月光洒落,蟋蟀鸣叫。诗人却感到孤独,深坐于此,心中情感无人能知。
无明显的典故,但“白发”和“出世”常见于古诗,暗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闻名。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常表现出对世俗的淡泊。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贯休在一个宁静的秋夜,思索人生哲理和时光流逝的感触。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让他感到孤独与思考。
《早秋夜坐》是一首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诗,贯休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宁静和内心的孤独。诗的开头“微凉砧满城”,生动展现了秋天的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接下来的“林下石床平”,则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环境,石床成了诗人思索的场所。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发岂无端白”一句,简练而深刻,表达了时间带来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感慨。此时,诗人似乎在追问自己白发的来源,是否是世俗的压力和烦恼所致。而“诗须出世清”则传达了他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的拒绝。
邻近的僧侣同样在此夜静坐,二人共享月光下的美好,但诗人却感到孤独,“无人知此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寂和对理解的渴望。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而追求内心平静的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世俗的超脱,以及对内心清净与孤独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砧”是什么?
“发岂无端白”中,诗人是在感慨什么?
诗人在夜晚感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