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烛蛾》

时间: 2025-05-07 09:20:21

诗句

灯前双舞蛾,厌生何太切。

想尔飞来心,恶明不恶灭。

天若百尺高,应去掩明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20:21

原文展示:

孟郊的《烛蛾》

灯前双舞蛾,厌生何太切。
想尔飞来心,恶明不恶灭。
天若百尺高,应去掩明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烛光前翩翩起舞的蛾子,表达了它们对生存的厌倦。诗人想象着蛾子飞来的心情,它们并不畏惧光明,却渴望能消灭光亮。如果天空有一百尺那样高,蛾子也应该去遮挡明亮的月光。

注释:

  • :一种夜间飞行的小虫,常被灯光吸引。
  • 厌生:厌倦生存。
  • 想尔:想象着你(蛾子)。
  • :光亮,这里指蜡烛的光。
  • :消灭、遮挡。
  • 天若百尺高:如果天空有一百尺那么高,夸张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耕烟,唐代诗人,出身于贫困家庭,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次落榜。其诗歌以情感真挚、风格独特著称,常常揭示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的孤独。

创作背景:

《烛蛾》创作于孟郊的晚年,诗人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蛾子在光明和黑暗之间的挣扎,象征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生存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的反思。

诗歌鉴赏:

《烛蛾》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蛾子在烛光前的舞动,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蛾子对光的向往与厌倦,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心理。烛光本是光明的象征,但在诗人眼中却是让蛾子迷失自我的陷阱,甚至是死亡的诱惑。

诗中“恶明不恶灭”一句,传达出蛾子对光的厌倦,以及对黑暗的渴望,象征着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生存的无奈与反叛。最后一句“天若百尺高,应去掩明月”,则是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他对光明的反思与对自由的向往。

孟郊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力量,整首诗在描绘生灵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灯前双舞蛾:描绘蛾子在灯光前飞舞的景象,暗示蛾子对光的吸引。
  2. 厌生何太切:表达蛾子对生存的厌倦,仿佛生活中充满了无奈与痛苦。
  3. 想尔飞来心:诗人想象蛾子飞来的心情,传达出一种向往与不安。
  4. 恶明不恶灭:蛾子虽然向往光明,但又对其感到厌恶,揭示了生存的矛盾。
  5. 天若百尺高:夸张的表达手法,增强了对理想的渴望。
  6. 应去掩明月:表达了对光明的反叛和对黑暗的渴求。

修辞手法:

  • 比喻:蛾子象征着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与反思。
  • 夸张:用“天若百尺高”强调理想的遥不可及。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蛾子的舞动与厌倦,探讨了生存的意义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对光明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执迷于光明的人,寓意对生活的追求与迷失。
  • 灯光:既是吸引又是毁灭的象征,代表现实的诱惑与危险。
  • 明月:象征理想与自由,诗人渴望能遮挡光明以追求更高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烛蛾》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孟郊
    • D. 白居易
  2. 诗中“恶明不恶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光明的热爱
    • B. 对生存的厌倦
    • C. 对黑暗的向往
    • D. 对生活的无奈
  3. “天若百尺高”是用来表达什么?

    • A. 理想的遥不可及
    • B. 光明的明亮
    • C. 蛾子的飞翔
    •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

  1. C. 孟郊
  2. B. 对生存的厌倦
  3. A. 理想的遥不可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孟郊的《烛蛾》更侧重于对生存的反思与对光明的厌倦,而李白则在月光下表达了对自由与孤独的追求。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孟郊诗选》
  3.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前汉门。高祖 春秋战国门。再吟 晋门。郭钦 三代门。夏禹 春秋战国门。再吟 春秋战国门。乐羊 春秋战国门。再吟 春秋战国门庄公 三国门。王表 春秋战国门毛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历尽沧桑 势不可为 抚襟 糹字旁的字 耳刀旁的字 更开头的成语 深得人心 血字旁的字 黄云白草 包袱 黍字旁的字 金口玉音 转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皂领 口字旁的字 神似 信口开喝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