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2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20:21
孟郊的《烛蛾》
灯前双舞蛾,厌生何太切。
想尔飞来心,恶明不恶灭。
天若百尺高,应去掩明月。
这首诗描写了在烛光前翩翩起舞的蛾子,表达了它们对生存的厌倦。诗人想象着蛾子飞来的心情,它们并不畏惧光明,却渴望能消灭光亮。如果天空有一百尺那样高,蛾子也应该去遮挡明亮的月光。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耕烟,唐代诗人,出身于贫困家庭,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次落榜。其诗歌以情感真挚、风格独特著称,常常揭示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的孤独。
《烛蛾》创作于孟郊的晚年,诗人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蛾子在光明和黑暗之间的挣扎,象征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生存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的反思。
《烛蛾》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蛾子在烛光前的舞动,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蛾子对光的向往与厌倦,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心理。烛光本是光明的象征,但在诗人眼中却是让蛾子迷失自我的陷阱,甚至是死亡的诱惑。
诗中“恶明不恶灭”一句,传达出蛾子对光的厌倦,以及对黑暗的渴望,象征着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生存的无奈与反叛。最后一句“天若百尺高,应去掩明月”,则是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他对光明的反思与对自由的向往。
孟郊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力量,整首诗在描绘生灵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蛾子的舞动与厌倦,探讨了生存的意义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对光明的深刻思考。
《烛蛾》的作者是?
诗中“恶明不恶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天若百尺高”是用来表达什么?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孟郊的《烛蛾》更侧重于对生存的反思与对光明的厌倦,而李白则在月光下表达了对自由与孤独的追求。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