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9:5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9:59:31
望阔真多思,凭高更损神。
山川散白日,草木共青春。
寂寂兴亡事,悠悠来往人。
素衣吴白紵,尽化洛阳尘。
远望浩瀚的景色,心中思绪万千;
登高远眺,反而更感到神思恍惚。
山川在阳光下广袤无垠,草木在春日里生机勃勃。
历史的兴亡如此寂寞无声,来来往往的人们显得如此漫长。
素白的衣服与吴地的丝绸,终究化为洛阳的尘埃。
诗中提到的“吴白紵”,指的是古代吴国地区出产的白色丝绸,象征着美丽与高贵。而“洛阳尘”则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繁华的消逝,洛阳是历史上著名的都城,代表着兴盛与衰落。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领军人物,主张政治改革,且在诗词方面成就斐然,风格清新,常以现实为题材。
《同应之登大宋陂》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他深思国家与个人命运之际,诗中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沉重思考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山川的感慨。开头两句“望阔真多思,凭高更损神”,描绘了诗人在高处俯瞰壮丽景色时,思绪如潮水般涌来,有些伤感和失落。这种感慨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接下来的“山川散白日,草木共青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蓬勃与历史的悠久,反映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哲学观。
“寂寂兴亡事,悠悠来往人”一联,转而进入对历史的沉思。从兴亡的历史中,诗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寂寞,来往的人们似乎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此渺小。最后一联“素衣吴白紵,尽化洛阳尘”则将个人与历史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白衣与丝绸的美丽,最终也难逃化为尘埃的命运,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感慨,也是在阐述国家历史的兴衰变化。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王安石深刻的哲理思考和文人特有的敏感与细腻。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与历史、个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映射出对社会变迁的关注,表达了对生命及其短暂的感悟。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素衣吴白紵”中的“吴”指的是哪个地区?
A. 齐国
B. 楚国
C. 吴国
D. 晋国
诗中提到的“兴亡事”主要指什么?
A. 自然景象
B. 国家历史
C. 个人生活
D. 友谊
王安石《同应之登大宋陂》与杜甫《登高》均表达了对人生与历史的思考,但王安石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感慨,而杜甫则更加强调对国家兴亡的伤感与忧虑。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前者清新优雅,后者沉郁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