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41:19
人间有此白玉京,罗浮见日鸡一鸣。
南楼未必齐日观,郁仪自欲朝朱明。
(刘梦得有诗,记罗浮夜半见日事。
山不甚高,而夜见日,此可异也。
山有二石楼。
今延祥寺在南楼下,朱明洞在冲虚观后,云是蓬莱第七洞天。
)东坡之师抱仆老,真契早已交前生。
玉堂金马久流落,寸田尺宅今归耕。
道华亦尝啖一枣,(唐永乐道士侯道华,窃食邓天师药仙去。
永乐有无核枣,人不可得,道华独得之。
予在岐下,亦尝得食一枚。
)契虚正欲仇三彭。
(唐僧契虚,遇人导游稚川仙府。
真人问曰:汝绝三彭之仇乎?
契虚不能答。
)铁桥石柱连空横,(山有铁桥石柱,人罕至者。
)杖藜欲趁飞猱轻。
云溪夜逢喑虎伏,(山有哑虎巡山。
)斗坛画出铜龙狞。
(冲虚观后有朱真人朝斗坛,近于坛上获铜龙六、铜鱼一。
)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黄庭。
近者戏作凌云赋,笔势仿佛离骚经。
负书従我盍归去,群仙正草新宫铭。
汝应奴隶蔡少霞,我亦季孟山玄卿。
(唐有梦书《新宫铭》者,云紫阳真人山玄卿撰,其略曰:良常西麓原泽东泄,新宫宏宏,崇轩?献?献。
又有蔡少霞者,梦人遣书碑,略曰,公昔乘鱼车,今履瑞云,躅空仰涂,绮辂轮囷。
其末题云,五云书阁吏蔡少霞书。
)还须略报老同叔,赢粮万里寻初平。
(子由一字同叔。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1:19
人间有此白玉京,罗浮见日鸡一鸣。
南楼未必齐日观,郁仪自欲朝朱明。
刘梦得有诗,记罗浮夜半见日事。
山不甚高,而夜见日,此可异也。
山有二石楼。今延祥寺在南楼下,朱明洞在冲虚观后,云是蓬莱第七洞天。
东坡之师抱仆老,真契早已交前生。
玉堂金马久流落,寸田尺宅今归耕。
道华亦尝啖一枣,唐永乐道士侯道华,窃食邓天师药仙去。
永乐有无核枣,人不可得,道华独得之。
予在岐下,亦尝得食一枚。契虚正欲仇三彭。
唐僧契虚,遇人导游稚川仙府。
真人问曰汝绝三彭之仇乎?契虚不能答。
铁桥石柱连空横,山有铁桥石柱,人罕至者。
杖藜欲趁飞猱轻。云溪夜逢喑虎伏,山有哑虎巡山。
斗坛画出铜龙狞。冲虚观后有朱真人朝斗坛,近于坛上获铜龙六铜鱼一。
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黄庭。
近者戏作凌云赋,笔势仿佛离骚经。
负书従我盍归去,群仙正草新宫铭。
汝应奴隶蔡少霞,我亦季孟山玄卿。
唐有梦书新宫铭者,云紫阳真人山玄卿撰,其略曰良常西麓原泽东泄,新宫宏宏,崇轩献献。
又有蔡少霞者,梦人遣书碑,略曰,公昔乘鱼车,今履瑞云,躅空仰涂,绮辂轮囷。
其末题云,五云书阁吏蔡少霞书。还须略报老同叔,赢粮万里寻初平。
子由一字同叔。
人间有这样美丽的地方如白玉京,罗浮山在日出时分,鸡鸣报晓。
南楼的景致未必能与日观相比,郁仪自愿迎接晨光。
刘梦得有诗,记下罗浮山夜半见日的奇景。
这座山并不高,却能在夜晚看到日出,实在不同寻常。
山上有两座石楼,如今延祥寺在南楼下,朱明洞在冲虚观的后面,传说这里是蓬莱的第七洞天。
我在东坡的师父抱仆老那里,早已与他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玉堂金马早已流落,寸田尺宅如今又归于耕种。
道华也曾吃过无核枣,那是唐永乐道士侯道华,偷偷吃了邓天师的仙药。
永乐的无核枣,别人都得不到,只有道华独得。我在岐下,也曾吃到一枚。契虚正打算报仇于三彭。
唐僧契虚,遇人引领他到稚川仙府。
真人问他:“你有没有解恨三彭的仇?”契虚却无法回答。
铁桥石柱连绵贯通,山上有铁桥石柱,鲜有人至此。
我拄着杖,想要追赶飞猱般轻快。云溪夜里遇到哑虎潜伏,山中有哑虎巡逻。
斗坛上画出铜龙狞恶,冲虚观后有朱真人朝斗坛,近坛上得到了铜龙和六条铜鱼。
小儿少年心怀奇志,半夜起来读黄庭经。
近来他戏作《凌云赋》,笔势仿佛如《离骚》一般。
我背书跟随你何不回去,群仙正草写新宫铭。
你应如奴隶蔡少霞,我也如季孟山玄卿。
唐代有梦中书写新宫铭的人,云紫阳真人和山玄卿所作,其大意是:良常西麓原泽东泄,新宫宏伟,崇轩华美。
又有蔡少霞,他梦中有人遣书碑,略曰:你曾乘鱼车,现在踏瑞云,仰望空中,华丽的车轮转动。
最后题字云,五云书阁吏蔡少霞所书。还须略报老同叔,赢粮万里寻初平。
子由与我同字同叔。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具有豪放、清新、自然的风格。他的诗、词、散文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对道教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游览罗浮山时,他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神秘,结合自身的经历,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后代的寄托。
苏轼的《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是一首饱含哲理与自然情趣的作品。诗中描绘了罗浮山的奇特景观和个人的感受,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以“人间有此白玉京”点明了罗浮山的绝美,接着通过对南楼和朱明光景的描绘,突显了日出的壮丽和静谧。诗中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和个人经历,使得诗意更加深邃。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刘梦得,是个熟悉自然、懂得夜半见日的诗人,这种智者的形象与苏轼自己的经历相得益彰,增添了诗的厚度。诗中还提到的道华和契虚等人物,象征着道教的精神追求,表现出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向往。
整首诗在语言上非常讲究,使用了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还有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苏轼“游山玩水,悟道养生”的人生哲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及对仗手法,如“铁桥石柱连空横”,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音韵美。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结合,形成了诗的独特魅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后代的寄托。表达了追求理想、超脱世俗的情怀,同时也展现了对道教文化的欣赏。诗人通过游山玩水,悟出人生的真谛,体现了他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白玉京”指的是哪里?
诗中提到“刘梦得”是谁?
诗中描述的“南楼”是什么?
苏轼在诗中的情感基调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