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伤秋》

时间: 2025-04-27 00:00:08

诗句

旦暮馀生在,肌肤十分无。

眠寒半榻朽,立月一株枯。

梦已随双树,诗犹却万夫。

名山未归得,可惜死江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0:08

原文展示:

伤秋
作者: 齐己 〔唐代〕

旦暮馀生在,肌肤十分无。
眠寒半榻朽,立月一株枯。
梦已随双树,诗犹却万夫。
名山未归得,可惜死江湖。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晨昏之间,余生还在,但肌肤却感觉无比虚弱。
在寒冷的夜里,我的身子半卧在腐朽的床榻上,
在月光下,看到一株枯木立在那里。
梦境已随双树而去,而我的诗作仍旧难以比肩万千人。
名山大川我未能归去,真是可惜我在江湖中已然归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旦暮:早晨和黄昏,指时间的流逝。
  • 肌肤十分无:肌肤感觉虚弱无力。
  • 眠寒:在寒冷的环境中睡觉。
  • 半榻朽:半张床已经腐朽,用于形容生活的困顿。
  • 立月一株枯:在月光下看到一株枯木,象征生命的衰败。
  • 梦已随双树:梦境随着双树而去,暗示过去的美好已不复存在。
  • 诗犹却万夫:诗作仍然无法比肩众多优秀的作品。
  • 名山未归得:未能回到名山大川,感到遗憾。

典故解析:

  • 名山大川:常用于指代隐居或理想的生活环境,诗人未能回归理想的状态,表达了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景美,号清江,唐代著名诗人,生于盛唐,活跃于中晚唐时期。他的诗以写景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伤秋》创作于秋季,正值作者人生的某一阶段,可能面临生活的困顿与失落。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伤秋》是一首充满感慨和忧伤的诗篇,作者以清新而凝重的笔调,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个人生命的无常。诗歌开篇的“旦暮馀生在,肌肤十分无”,通过对时间流逝的刻画,突显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力感,仿佛在无情的时间中,个体的存在感愈加微弱。接着,诗人用“眠寒半榻朽”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透出一种孤独与失落的情绪。尤其是“立月一株枯”,在月光的映衬下,一株枯木的意象令人感到生命的黯淡与凋零。

诗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梦已随双树,诗犹却万夫”,表明了对过往美好梦想的追忆,然而诗作的创作却无法与众多优秀的作品相提并论,反映出作者对自身创作能力的自省与自贬。最后一句“名山未归得,可惜死江湖”,更是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相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现状的无奈,极具哲理性。

整首诗在情感上沉厚而深邃,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齐己作为唐代诗人的深邃与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旦暮馀生在,肌肤十分无。
    诗人感叹,虽然日复一日地活着,但身体却感到无力,反映出对生命状态的无奈。

  2. 眠寒半榻朽,立月一株枯。
    描述了寒冷的环境和腐朽的床榻,暗示生活的困顿与孤独,同时通过月光下的枯木传达出生命的衰败。

  3. 梦已随双树,诗犹却万夫。
    梦想已随双树而去,无法再次实现,而自己的诗作却难以达到他人的高度,表达了对创作的自我怀疑。

  4. 名山未归得,可惜死江湖。
    感叹未能回到理想中的隐居生活,遗憾自己在江湖中沉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枯木”比喻为生命的衰败,生动形象。
  • 对仗:句式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寒”、“朽”、“枯”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反映了唐代士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凄凉与孤独,暗示生活的困境。
  • :表示生命的衰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象征着孤独与思考,常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伤秋》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 B) 齐己
    • C) 杜甫
    • D) 李白
  2. 诗中“肌肤十分无”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健康
    • B) 无力感
    • C) 快乐
    • D) 忧虑
  3. “梦已随双树”中的“双树”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过往的梦想
    • C) 自然
    • D) 生命

答案:

  1. B) 齐己
  2. B) 无力感
  3. B) 过往的梦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齐己的《伤秋》与李白的《静夜思》,前者更侧重于生命的无常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后者则表达了思乡之情。在情感基调上,两者都富有抒情性,但主题与意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齐己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赤枣子 其五 游仙 赤枣子 其四 游仙 赤枣子 其三 游仙 赤枣子 其二 游仙 赤枣子 其一 游仙 赤枣子 赤枣子 赤枣子(华阳洞) 赤枣子 秋日西楼晚眺 赤枣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半价倍息 麻字旁的字 包含仆的成语 还赃 髹彤 虎字头的字 眼不转睛 包含抵的词语有哪些 鲜衣凶服 髲子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单耳刀的字 人世 市井之徒 口字旁的字 不胜枚举 齿字旁的字 三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