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0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0:08
伤秋
作者: 齐己 〔唐代〕
旦暮馀生在,肌肤十分无。
眠寒半榻朽,立月一株枯。
梦已随双树,诗犹却万夫。
名山未归得,可惜死江湖。
全诗翻译:
晨昏之间,余生还在,但肌肤却感觉无比虚弱。
在寒冷的夜里,我的身子半卧在腐朽的床榻上,
在月光下,看到一株枯木立在那里。
梦境已随双树而去,而我的诗作仍旧难以比肩万千人。
名山大川我未能归去,真是可惜我在江湖中已然归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齐己,字景美,号清江,唐代著名诗人,生于盛唐,活跃于中晚唐时期。他的诗以写景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伤秋》创作于秋季,正值作者人生的某一阶段,可能面临生活的困顿与失落。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伤秋》是一首充满感慨和忧伤的诗篇,作者以清新而凝重的笔调,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个人生命的无常。诗歌开篇的“旦暮馀生在,肌肤十分无”,通过对时间流逝的刻画,突显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力感,仿佛在无情的时间中,个体的存在感愈加微弱。接着,诗人用“眠寒半榻朽”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透出一种孤独与失落的情绪。尤其是“立月一株枯”,在月光的映衬下,一株枯木的意象令人感到生命的黯淡与凋零。
诗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梦已随双树,诗犹却万夫”,表明了对过往美好梦想的追忆,然而诗作的创作却无法与众多优秀的作品相提并论,反映出作者对自身创作能力的自省与自贬。最后一句“名山未归得,可惜死江湖”,更是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相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现状的无奈,极具哲理性。
整首诗在情感上沉厚而深邃,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齐己作为唐代诗人的深邃与细腻。
逐句解析:
旦暮馀生在,肌肤十分无。
诗人感叹,虽然日复一日地活着,但身体却感到无力,反映出对生命状态的无奈。
眠寒半榻朽,立月一株枯。
描述了寒冷的环境和腐朽的床榻,暗示生活的困顿与孤独,同时通过月光下的枯木传达出生命的衰败。
梦已随双树,诗犹却万夫。
梦想已随双树而去,无法再次实现,而自己的诗作却难以达到他人的高度,表达了对创作的自我怀疑。
名山未归得,可惜死江湖。
感叹未能回到理想中的隐居生活,遗憾自己在江湖中沉浮。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反映了唐代士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伤秋》的作者是?
诗中“肌肤十分无”表达了什么情感?
“梦已随双树”中的“双树”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