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2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1:36
行路难
陈献章 〔明代〕
颍川水洗巢由耳,首阳薇实夷齐腹。
世人不识将谓何,子独胡为异兹俗。
古来死者非一人,子胥屈子自殒身。
生前杯酒不肯醉,何用虚誉垂千春。
这首诗大意是:颍川的水清洗着巢由的耳朵,首阳山的薇菜充满了夷齐的腹部。世人不识你,我又该如何与他们谈论呢?你为何独自与世俗不同?自古以来死去的人不止一人,子胥和屈原都曾自杀。生前我不愿意在酒中陶醉,又何必在虚名上流传千春?
陈献章(约1480-1544),明代著名诗人,字子华,号紫阳,晚号紫阳子。其诗风清新脱俗,善于表现个人情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行路难》是陈献章在个人遭遇挫折、对社会不公感到失望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漠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行路难》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的困境与追求。在开篇,诗人通过“颍川水洗巢由耳,首阳薇实夷齐腹”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隐士理想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反思。巢由和夷齐作为古代隐士的象征,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憧憬,同时反映出对世人的无奈。
接下来的“世人不识将谓何,子独胡为异兹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偏见的抗议和内心的孤独感。诗人质疑那些不能理解自己的人,强调了他与世俗的不同,显得格外突兀与悲凉。
后半部分,通过“古来死者非一人,子胥屈子自殒身”引入历史典故,强化了对死亡的思考,感叹历史上无数忠臣烈士的悲剧。诗人以“生前杯酒不肯醉,何用虚誉垂千春”总结,表达了对虚名的蔑视与对真实生活的追求,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传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与对世俗的反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隐士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世俗的反思与批判,强调个人价值的独立与真实,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巢由”是谁?
诗人对虚名的态度是?
“子胥”和“屈子”象征着什么?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陈献章的《行路难》更注重内心的挣扎与对世俗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豪放的个性和对人生的洒脱态度。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