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春秋战国门。樊姬》

时间: 2025-05-09 19:11:43

诗句

侧影频移未退朝,喜逢贤相日从高。

当时不有樊姬问,令尹何由进叔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9:11:43

原文展示

侧影频移未退朝,
喜逢贤相日从高。
当时不有樊姬问,
令尹何由进叔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的场景,描写了一位贤相在朝中受宠的情景。侧影移动,似乎是早晨的光影还在变换,正好碰上了贤相,阳光照耀着他,显得格外高贵。可惜的是,当时没有樊姬来询问,令尹又怎么能让叔敖进入朝堂呢?

注释

  • 侧影:侧面投射出的影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 贤相:指德才兼备的宰相,这里指的是当时的权臣。
  • 樊姬:历史上著名女性,代表智慧和权谋。
  • 令尹:古代官职,类似于宰相。
  • 叔敖:人物名,可能指某位朝中大臣,具体历史背景不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风格以清新脱俗著称,常常描写政治时事与历史人物。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门》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政治动荡,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描写,表达对贤德政治的向往与对权力游戏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光影开始,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动感的场景。侧影的频繁变换,仿佛在暗示着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与纷扰。而“喜逢贤相日从高”的句子则表达了诗人对贤相的赞美,认为他是朝中不可或缺的明君。然而,紧接着的“当时不有樊姬问”透出一丝遗憾,暗示了政治环境中的复杂与不安。樊姬作为智慧的象征,如果在场,或许能改变某种局面,这种设想令人唏嘘。整首诗通过对比、设问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侧影频移未退朝:描绘清晨的光影变化,暗喻时间的流逝。
  2. 喜逢贤相日从高:正值朝中贤相受宠,意指其德才显赫。
  3. 当时不有樊姬问:假设樊姬在场,却没有人来询问她的意见。
  4. 令尹何由进叔敖:反映政治中权力的复杂,可能暗指权臣的斗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侧影”与“贤相”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设问:通过樊姬的假设提问,激发读者对政治局势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贤相的描绘与对樊姬的设问,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表现出对智慧与权力关系的关注。

意象分析

  • 侧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化,暗示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 贤相:代表着理性的领导与理想的政治状态。
  • 樊姬:象征智慧与权谋,反映出女性在政治中的潜在影响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侧影”象征着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个人的隐私
    • C. 自然的美丽
    • D. 外界的纷扰
  2. “贤相”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统治者
    • B. 明德的官员
    • C. 普通百姓
    • D. 战士
  3. 樊姬的缺席意味着什么?

    • A. 她不重要
    • B. 政治缺乏智慧
    • C. 她去旅行了
    • D. 她在参与战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春秋战国门》与《春望》同样反映了政治动荡下的忧虑,但《春望》更多地表现了对家国的悲悯,而《春秋战国门》则通过历史人物的设问,强调智慧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流派与风格分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醉太平 其二 戏仿曲中短柱体 醉太平 其一 戏仿曲中短柱体 醉太平 醉太平 赠雏伶红牡丹,王瘿叟、孙竹孙同赋 醉太平 怀沧叟 醉太平 题许康侯盥孚之母夫人寿萱图 醉太平 醉太平 寄任中敏成都 醉太平·与叶遐翁重见都门,并相约作春节词,爰缀小阕就教 醉太平 北京重晤章行严丈,并荷赠诗,辄赋小调为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忘形之契 麦字旁的字 黹字旁的字 桀犬吠尧 草木愚夫 陵谷变迁 龠字旁的字 自字旁的字 卝字旁的字 悍然不顾 百官图 包含沟的词语有哪些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孤结尾的成语 寄豭之猪 书简 摇相应和 四不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