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巴女谣》

时间: 2025-04-30 00:29:56

诗句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29:56

原文展示: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白话文翻译: 一个巴地小女孩骑着牛儿,唱着竹枝词,在江边采摘藕丝和菱叶。她不担心天黑回家会走错路,因为她记得芭蕉树从木槿篱笆中伸出来的样子。

注释:

  • 巴女:指巴地的女子。巴地,古代指今四川东部一带。
  • 竹枝:即竹枝词,一种流行于巴蜀地区的民歌。
  • 藕丝:指莲藕的丝,这里可能指采摘莲藕。
  • 菱叶:指菱角的叶子,这里可能指采摘菱角。
  • 傍江:靠近江边。
  • 日暮:天黑。
  • 还家错:回家时走错路。
  • 芭蕉:一种植物,叶子大而宽。
  • 槿篱:用木槿树枝编成的篱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生活和民间风情。这首《巴女谣》就是他描写巴地乡村生活的一首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巴地小女孩的日常生活,通过她的活动和感受,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诗中没有复杂的情感和深奥的哲理,而是通过简单的场景和生动的细节,传达出一种淳朴和自然的韵味。

诗歌鉴赏: 这首《巴女谣》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巴地小女孩的日常生活。诗中,“巴女骑牛唱竹枝”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小女孩的天真烂漫和乡村的宁静和谐。“藕丝菱叶傍江时”则进一步以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加深了这种田园风光的描绘。后两句“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通过小女孩对家的熟悉和记忆,传达出一种温馨和安全感,同时也反映了乡村生活的简单和纯朴。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清新,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巴女骑牛唱竹枝”:这句诗描绘了小女孩骑在牛背上,唱着当地的民歌,展现了她的活泼和乡村的宁静。
  2. “藕丝菱叶傍江时”:这句诗通过小女孩采摘藕丝和菱叶的动作,进一步描绘了江边的田园风光。
  3. “不愁日暮还家错”:这句诗表达了小女孩对家的熟悉,即使天黑也不担心走错路。
  4. “记得芭蕉出槿篱”:这句诗通过小女孩对芭蕉树的记忆,强调了她对家的熟悉和安全感。

修辞手法:

  • 拟人:诗中通过小女孩的动作和感受,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如“骑牛唱竹枝”。
  • 象征:芭蕉和槿篱作为家的标志,象征着温馨和安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巴地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传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简单纯朴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巴女:象征着乡村的纯朴和天真。
  • 竹枝:象征着当地的民歌和文化的传承。
  • 藕丝菱叶:象征着江边的田园风光和丰收的喜悦。
  • 芭蕉出槿篱:象征着家的温馨和安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巴女”指的是什么地方的女子? A. 四川东部 B. 江苏 C. 广东 D. 河北

  2. 诗中的“竹枝”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民歌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食物

  3. 诗中的“芭蕉出槿篱”象征着什么? A. 家的温馨 B. 丰收的喜悦 C. 旅途的艰辛 D. 战争的残酷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同样描绘了江边的田园风光,但情感更为深沉。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与《巴女谣》有相似的意境。

诗词对比: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vs 于鹄《巴女谣》:两者都描绘了江边的田园风光,但杜甫的诗情感更为深沉,而于鹄的诗则更为清新自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所有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田园诗选》:收录了多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作,可以与《巴女谣》进行比较阅读。

相关查询

月中行 闻筝 月中行 题爪哇陈寒光天上人间集 月中行 一叶落 一叶落 一叶落 秋忆 一叶落 秋闺 一叶落 一叶落 其二 秋思 一叶落 其一 秋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指靠 包含竭的词语有哪些 空空洞洞 遁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頁字旁的字 赤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虎跳龙拿 胆丧心惊 肉字旁的字 金砂 包含译的词语有哪些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版画 抚畜 左对孺子,右顾稚子 耳食不化 包含亚的词语有哪些 犬字旁的字 辞灵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