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0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07:35
作者: 岑参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我已四十岁,岁月匆匆流逝,心中不免怜惜自己白发渐生,才刚刚开始做个书生。
秋雨滋润,青苔蔓延到台阶上,梧桐树叶在秋风中落满黄叶,覆盖了井口。
蝉鸣声中,它们也懂得向高树寻求栖息之地,而归来的大雁应该也厌倦了南飞的旅途。
翻阅书卷时,试着透过邻居的墙壁看书,明亮的灯光何必惜惜借给我一点余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岑参,字与之,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其诗风豪放,常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夕,正值作者人生四十之际,感叹岁月流逝,结合秋景,表达了对人生、时光、以及读书的热爱。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读书生活的热爱。开头两句,诗人自述年纪已到四十,白发渐生,内心充满对时光的无奈。随着自然景色的描写,雨水滋润了青苔,秋风飒飒,梧桐树黄叶满地,诗人将身处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结合,创造了一种深沉而又柔和的氛围。
“惊蝉”与“旅雁”的意象,展现了秋天带来的孤独和思考。蝉鸣声中似乎引发了对高树的渴望,旅雁归来时的疲惫表现了对归属感的渴望,暗示着人在生活中经历的种种变迁与困惑。最后两句,诗人用邻家的光来照亮自己的书卷,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使得整首诗在思考与感慨之中透露出一丝温暖的光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生活的热爱。在秋天的幽静中,诗人用自然的景象映射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旅雁”象征什么?
A. 漂泊与归属
B. 知识的渴望
C. 自然的美丽
诗人对自己年纪的态度是?
A. 自信
B. 无奈
C. 开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