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3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1:40
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
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
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
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
一道鸣迅湍,两边走连峰。
猿拂岸花落,鸟啼檐树重。
烟霭吴楚连,溯沿湖海通。
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
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
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
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
前几天,我解除了官职,乘船回到山东。清晨从犍为出发,悠闲地顺着回风行驶。七月的江水浩大,波涛汹涌,涌起秋天的天空。还有峨眉山的僧侣,在船中念诵经文。夜间停船防范虎豹,早上行船时逼近鱼龙。江水湍急,水流声响,岸两边是连绵的山峰。猿猴拂动岸边的花朵,鸟儿在屋檐上鸣叫。烟雾弥漫,吴楚之间相连,顺流而上通往湖海。忆起昨天在西掖,曾经也进入南宫。日出时,朝圣的人端着笏板陪伴着群公。不曾想今天被抛弃,何以能豁达心胸。我打算去海上,去学习乘桴的翁。
岑参,字与之,号八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河东,后仕途坎坷,屡次出征,曾任边防官员。他的诗歌多描写边疆风光与军旅生活,风格豪放、奔放,情感真挚。
这首诗作于岑参晚年,表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心境与对自然的向往,借助水波与山峰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对过去的追忆。
岑参的《东归发犍为,至泥谿舟中作》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与自然美的诗作。诗的开头描绘了他辞官归隐的情景,透出淡淡的惆怅与不舍。随着舟行于江水之上,诗人不仅感受到自然的壮丽,还体现出一种对于世俗的超脱与淡泊。诗中的“江水大,沧波涨秋空”句,生动地展现了江水的浩瀚与秋天的苍茫,给人一种宽广而清新的感受。接着,诗人用“峨眉僧,诵经在舟中”引入了宗教的元素,增添了诗的文化厚度与深远意蕴。
在夜晚的停泊中,诗人描绘了对虎豹的警惕,表现出一种生存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而“猿拂岸花落,鸟啼檐树重”则将自然生动地呈现出来,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热爱。诗的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的向往,表达了他希望能像桴翁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整首诗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有对自然万物的热爱,情感真挚而深沉,是岑参诗歌中的杰作。
整首诗表现了岑参辞官归隐后的心境,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过去的怀念与反思。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岑参的《东归发犍为,至泥谿舟中作》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思考
D. 对友谊的怀念
诗中“夜泊防虎豹”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警惕?
A. 自然环境
B. 人生经历
C. 个人安全
D. 社会关系
诗中提到的“峨眉僧”主要象征什么?
A. 诗人的过去
B. 宗教与内心的宁静
C. 自然的美丽
D. 社会的繁华
与岑参的《东归发犍为》相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感悟,但侧重于壮丽的景观与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更为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