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4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48:25
献汉南樊尚书
作者: 孟郊 〔唐代〕
天下昔崩乱,大君识贤臣。
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
兵势走山岳,阳光潜埃尘。
心开玄女符,面缚清波人。
异俗既从化,浇风亦归淳。
自公理斯郡,寒谷皆变春。
旗影卷赤电,剑锋匣青鳞。
如何嵩高气,作镇楚水滨。
云镜忽开霁,孤光射无垠。
乃知寻常鉴,照影不照神。
这首诗表达了昔日动乱的天下中,有明君识别贤臣的能力。众多的树木在风中摇落,真正的竹子才得以显现。战争的气势如同奔腾的山岳,阳光照耀下尘埃隐退。我的心中开悟如同玄女的符咒,而面前却缠绕着清波的沉重。不同的风俗已经渐渐融合,温暖的春风也回归了纯朴。在公正治理的地方,寒冷的谷地也变得春意盎然。旗帜的影子如同赤色的闪电,剑锋在匣中闪烁着青鳞的光泽。为何高耸的嵩山之气,能够镇守楚水的边疆?云雾散去时,孤独的光芒照射无边的天空。于是我明白,平常的镜子只能映出影子,却无法照见内在的神灵。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孟氏,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诗歌的豪放、清新而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借助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贤能之臣的渴望和对社会安定的向往。
《献汉南樊尚书》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作,诗人以历史为背景,抒发了对贤臣的赞美与对动乱时代的反思。开篇就以“天下昔崩乱”引入,揭示了国家动荡的现实,并指出明君能够识别贤臣的重要性。这种对历史的引述,既是对当下政治现状的批判,也在潜移默化中呼唤着贤能的出现。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大自然与战争的场景,利用“众木尽摇落”和“兵势走山岳”来反映出外界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诗人心中的“玄女符”象征着智慧的启迪,而“面缚清波人”则暗示着无奈与沉重。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描绘了社会的融合与回归,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与向往。
全诗在气势上逐渐升华,从对历史的回顾,到对未来的展望,最后以“乃知寻常鉴,照影不照神”收尾,深刻表达了对表象与真实之间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独特理解。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孟郊的深厚才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面貌,值得细细品味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观察,表达了对贤臣的渴望和对社会安定的追求。同时,诗人也对表象与真实之间的差距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对人生哲学的独特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贤臣”指的是谁?
A. 有能力的人
B. 不明事理的人
C. 诗人自己
D. 统治者
“云镜忽开霁”的意思是什么?
A. 突然下雨
B. 天气转晴
C. 云雾密布
D. 天气寒冷
诗中提到的“寒谷皆变春”暗示了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未来的希望
C. 战争的结局
D. 诗人的梦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为《献汉南樊尚书》的详细解析和相关学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