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3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30:43
食荔支二首(并引)
惠州太守东堂,
祠故相陈文惠公,
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
郡人谓将军枝。
今风大熟,赏啖之余,
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
纵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
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
料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
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州的太守在东堂祭祀陈文惠公,堂下有公亲手种植的一株荔枝,郡里的人称它为将军枝。如今荔枝成熟,大家品尝的时候,连那些够不着果实的官吏也能让猿猴去摘。丞相的祠堂下,便是这位将军的大树旁。炽热的阳光下,荔枝果实像火焰般成熟,甘露如同天上的酒。想必紫色的果子先熟,鲜红的果子高高挂起,甘甜的果实分给四周的人,连黑衣的小伙子也能尝到。罗浮山下的四季如春,橘子和杨梅相继成熟。每天我可以吃下三百颗荔枝,真是没什么不好,长久地做个岭南人也无妨。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擅长表现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期间,正值荔枝丰收的季节。他通过描写荔枝的丰美,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苏轼的《食荔支二首》以生动的描绘展示了荔枝的美味与丰收的喜悦,诗中通过对荔枝的细致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岭南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诗的开头提到惠州太守的东堂,直接引入了荔枝的种植背景,表现出一种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接着,诗人描绘了盛夏时节,阳光炽烈,荔枝果实丰盈的场景,唤起读者的味觉体验。
整首诗不仅是对美食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苏轼在这里展现了他对岭南的归属感和对自然的敬畏,尽管身处贬谪之地,仍能以乐观的心态享受生活的美好。诗中“日啖荔支三百颗”一句,透出一种豪放与洒脱,表现了诗人不拘小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荔枝是由谁手植的?
诗中“日啖荔支三百颗”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