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42:04
《夜梦?并引》
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馀日矣,澹然无一事。
学道未至,静极生愁,夜梦如此,不免以书自怡。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
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
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七月十三日,我到达儋州已经十多天了,心中空荡荡的没有一件事情。
我追求道理尚未成功,静静的环境让我生出忧愁,夜里的梦境如此,让我不得不以写字来安慰自己。
梦中我像个嬉戏的童子,父亲和老师的责问让我惊慌失措,像是逃跑一般。
我本应在春秋时期完成学业,现在才刚刚开始接触到桓庄的内容。
惊醒后心中不安,坐立不宁,像是被钩住的鱼。
我一生中牵扯纷杂,气质本就多变,偏偏在这一点上特别。
我放弃书本为君服务已经四十年,仕途上并未顾及过往的书卷。
我自问你与丘比谁更贤能,易韦三绝的丘依然如故,而我却应该用犀皮来编写。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洒脱见长,尤其擅长词和诗。
《夜梦?并引》创作于苏轼被贬儋州时期,正值其人生的低谷,内心的愁苦和对理想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在形式上表现出苏轼特有的洒脱与深沉。通过描绘梦境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及对理想的追求。在梦中,苏轼回归了童年的无忧无虑,而在现实中却面临着无法摆脱的责任与压力。诗中多次提及书籍和学习,显示了他对知识与道理的渴望,然而在官场的沉浮中,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运用“挂钩鱼”的意象,生动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不安,以及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反思。整首诗洋溢着深厚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诗歌艺术和深邃的人生智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挂钩鱼”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桓庄”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苏轼在诗中对书的态度是?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