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4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46:31
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时此公学王书嗟别) ——高适
谁谓嵩颍客,遂经邹鲁乡。
前临少昊墟,始觉东蒙长。
独行岂吾心,怀古激中肠。
圣人久已矣,游夏遥相望。
裴回野泽间,左右多悲伤。
日出见阙里,川平知汶阳。
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
终然不得意,去去任行藏。
谁说我是嵩山和颍水的客人,
却已经途经了邹鲁之乡。
我站在少昊的遗址前,才意识到东蒙的广阔。
我独自一人行走,心中难免怀古,激动得流下热泪。
圣人早已不在,游夏的身影也远远望去。
我在野泽之间徘徊,四周皆是悲伤。
日出时看到阙里,河水平静如汶阳。
我年少时就怀有高洁的志向,十年来一直努力自强。
最终却未能如愿以偿,任凭自己随意游荡。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曾任职地方官吏,以豪放激昂的边塞诗著称。他的诗歌既有边塞的壮阔,又有田园的恬淡,风格多样,广受欢迎。
此诗作于高适途经鲁郡时,正值告别友人徐十八,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理想未达的感慨。诗中寄托了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行走于鲁郡的情景,展现了其对古文化的追忆与对自身理想的反思。诗的开头以“谁谓嵩颍客”引入,表现出一种自我认同的困惑,诗人身处异乡,却不禁思索自己的根源。接着,诗人站在少昊的遗址前,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东蒙的辽阔让他对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独行岂吾心,怀古激中肠”中,诗人以独行者的身份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增添了诗的历史感和悲壮感。通过“日出见阙里,川平知汶阳”,诗人用自然景象映射内心的情感,体现了他对于理想与现实、往昔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全诗最后几句,诗人以“弱冠负高节”自述过往的理想与追求,却最终未能如愿,显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整首诗在深情而豪放的笔调中,流露出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人生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历史的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迷茫,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态度。
诗中提到的“弱冠”指的是几岁?
诗人怀古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哪一句?
诗中提到的“游夏”指的是?
答案:
高适的《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理想的追求,但高适更多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对文化的思考,而王之涣则表现出壮阔的自然景象与豪情壮志。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